攝影家莊靈 以文化藝術 為兩岸盡心力

杜晴惠 |2017.08.13
3138觀看次
字級
2014年莊靈(左)擔任金鐘獎頒獎人,與導演梁修身(右)同台。圖/資料照片
攝影家莊靈 圖/資料照片

整理報導/杜晴惠

今年七月中旬,台北市立美術館結合年表、文獻、作品的展陳型態,策畫《為了一種現代的視覺:七○年代跨域的造型感》,展出包括知名攝影師莊靈等十一位代表性創作者的作品,在七○年代常民生活隨目可及的視覺元素:海報、電視影像、雜誌、手冊等生活素材與大眾媒材烘托下,欣賞當年稍受五月畫會與東方畫會影響下的「攝影寫實」繪畫風格代表作品,與「V-10視覺藝術群」藝術家的經典攝影作品。

莊靈,這位在攝影領域耕耘超過一甲子的藝術家,除了藝術成就之外,最特殊的人生經歷,莫過於幼年時期曾經跟隨父親莊嚴,一起護送故宮國寶來台。日前他接受陸媒中新社專訪,談到這段歷程。

那一年是日本侵占東北的一九三一年,眼看情勢危及華北,故宮博物院決定將分屬古物、圖書、文獻三館和祕書處的重要文物南遷。莊靈的父親莊嚴於一九二四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進入「清室善後委員會」,專負清理清宮文物,他於是帶著太太和四個兒子,參與護送八十箱故宮文物,踏上南下「避難」之路。

文物在哪兒 家就在哪兒

「文物在哪兒,父親就在哪兒,家也就在哪兒。那漂泊的十年,生活雖苦,精神卻很富足」,那時還未上小學的莊靈在貴州安順與家人一起守著文物生活了五年後又一路輾轉到台灣。

莊靈說,南遷途中,為了不讓書畫類文物受潮損壞,護送人員需將古畫拿出來通風。跟在身邊的孩子沒條件上學,父親就在晾畫時為他們兄弟四人講解。「那時,我們每晚睡覺前的家庭遊戲是『古畫接龍』。」莊靈說,父親和四個孩子以古畫的年代、作者、意境出題。《洞天山堂圖》、《閑忙圖》、《山路松聲圖》等世人難得一見的珍貴古畫,對莊靈兄弟四人是再熟悉也不過了。

莊靈在一篇名為〈一段少時生涯記事〉的回憶文章中寫道:「筆者一九三八年十一月生於貴陽,時值七七抗戰爆發的第二年;當時父親莊嚴先生(字尚嚴,號慕陵,自號六一翁)和母親申若俠女士,帶著我的三位兄長莊申、莊因、莊喆,正奉派和少數幾位故宮同仁護運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的第一批精華文物,自一九三三年起就離開了紫禁城,之後長途跋涉輾轉南京、上海(中間還曾赴英倫展覽)、武漢、長沙,然後繞道桂林,才剛到達貴州省會不久。由於貴陽馬上又將淪為日機的轟炸目標,於是文物不得不於次年(一九三九)年初,再趕緊遷運到黔西安順縣南門外的一個天然石灰岩溶洞——華嚴洞暫時存放。沒想到文物在那裡一放就是五年多,因此從我有記憶開始,腦海中的印象就是安順和華嚴洞。」

「或許是當年睡在裝運故宮文物的箱子上,沾了國寶們的寶氣」。他受到父親好友郎靜山大師的啟蒙迷上攝影,並逐漸走上專業道路,記錄台灣許多文化界知名人士互動的珍貴鏡頭。

回到故鄉地 為父還心願

專訪中,莊靈說父親一九八○年過世臨終前,心裡仍念著北京;父親從未想到,自一九三三年後就再也沒能回去。一九八七年,兩岸開放民間交流,莊靈第二年就一個人背著相機到北京,第一次參觀北京故宮,第一次走到父親當年的辦公室,第一次回父母生活的舊居三槐堂……莊靈說,「終於替父親回到了求學、工作、成家的地方,心裡五味雜陳」。

從那時起,莊靈幾乎每年都回大陸,只為找尋家人隨故宮文物南遷的記憶,也拍攝兩岸人文風物。他於一九九七年到一九九九年與兩岸攝影家合拍長江三峽,二○○二年至二○○五年間,應邀參加海峽兩岸四地攝影家合拍台灣二十四小時、北京二十四小時、貴州二十四小時、成都二十四小時、澳門二十四小時,以及西藏二十四小時活動,也參加多次兩岸聯展。二○一○年,還隨兩岸故宮重走文物南遷路考察團,試圖找尋記憶。

兩岸開放交流如今已三十載。莊靈說:「台灣應該將眼光放遠,心胸放大」。

他認為,創新能增強文化的生命力,吸引更多年輕人。兩岸現在出現政治僵局,文化藝術更應發揮作用,為和平發展貢獻心力。

今年七月初,他應邀參與首屆安順.台北文化攝影藝術周,七月十二日捐贈《故宮書畫展覽目錄》(複製件)給安順檔案局,這份《目錄》記錄了一九四四年四月,故宮博物院在貴陽展出的一百九十二份書畫作品清單,這是大陸首次面世的檔案珍品。

莊靈說,安順是他的故鄉,目前《目錄》原件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圖書館,他只有將自己收藏的複製件捐給安順檔案局。除此之外,他還捐贈了一張國寶裝箱的老照片。照片中,一個大鐵皮箱正被幾名工人裝上印有「貴州公路局」的卡車上。

莊靈說,這張照片是在收拾家裡時無意發現,但拍攝地與拍攝者無法得知,算是當年轉運國寶的珍貴紀錄。

小檔案

莊靈,1938年生於貴陽,知名攝影家。

父親莊嚴於1948年奉命移送故宮藏品,莊靈跟著父母和三位兄長,隨著護送隊伍來台。

第一次接觸相機,從此開始攝影創作,是1954年就讀台中一中初三的時候。1961年畢業於國立中興大學森林系,1965年進入台灣電視公司,擔任攝影記者,至2002年前,在台視歷任採訪組副組長、新聞行政組長、行政部副經理;也先後在藝大、文化及銘傳講授攝影課程。

家中排行老么的莊靈,大哥莊申是藝術史家、二哥莊因是中文學者、三哥莊喆是畫家,兄弟四人經常舉辦「莊氏一門藝文展」。莊靈個人則從1969年開始,於國內外舉辦過三十多次個展及聯展。他的家族系列作品讓人印象深刻,因為作品傳達出「兩代志業傳承的異彩及溫煦慈愛的人性光輝」,算得上是他的經典代表作。曾經榮獲的獎項,包括電視新聞攝影金馬獎、中山文藝獎、中國文藝獎章、中興文藝獎章和吳三連獎。

我的藝術啟蒙老師

譚旦冏與郎靜山

由於父親莊嚴參與國寶運送,後來又擔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莊靈從小在藝術的環境下熏習。他在自己的回憶文章中寫道,「當時對筆者影響最大的有兩個人,一個是父親的中博同事譚旦冏先生;由於他竟然會將一架自用的YASHICA-D雙眼方盒子相機,借給我這個還在初二念書的毛頭小子,拿到獅頭山去試拍班上同學的畢業旅行紀錄照;由於我居然在三卷120軟片中拍到一張帶著逆光效果的難得人像作品,這樣一來才讓我對攝影有了真正的信心,並且後來走上以它為終身志業的影像創作道路。另外一位則是父親的老朋友攝影大師郎靜山世伯;雖然他從來都未教過我(小時候見到他時也不敢向他提問),但是從他每次送給父親帶有濃濃傳統中國畫意的『集錦攝影』作品裡,我除了能夠欣賞到攝影的畫意之美外,還能從它們體會出許多攝影創意的由來和暗房的放製技巧;這些對於日後自己的創作,都有很大的啟發和影響。」

走上攝影藝術之路

高中三年是他對攝影興趣最大、也最狂熱的時期,父親跟隨教育部藝術訪問團赴日訪問時帶回一台135公釐的Minolta A小型相機,有很長一段時間,只要有空和有月亮的晚上,他都會背著相機到田間野地尋找理想的拍攝目標。「其實我早期的黑白作品,有不少都是那時候拍的;今天重新檢視這些照片,不僅能看到筆者當年的求學環境與生活狀態,似乎也能從這些照片的影像表現,隱隱看出日後自己可能會走的攝影生涯道路。」

在父親的眾多友人中,他對國畫大師張大千印象深刻。莊靈寫道:「一九七八年是父親和大千伯交往最頻繁的一年,兩人都是八十歲。當時父親和靜農世伯常常連袂到摩耶精舍看望大千先生。筆者當時還在台視新聞部工作,如果碰上假日在家,都會伴隨二老前往,而且就近為三位藝壇知交拍攝不少自然生動的生活留影,這些影像到今天已經成為筆者最具文化厚度的中國文人影像代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