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颱風來襲 社會、經濟面臨嚴峻考驗

編譯/潘楠慕 |2017.08.06
1953觀看次
字級

編譯/潘楠慕

天然災害如颱風、地震、水患,均可能造成遭侵襲地區的災情,導致生命、財產受嚴重威脅,進而對當地的社會、經濟產生深遠衝擊。由於台灣每年均可能遭受颱風侵襲,除了當局應積極建設、規畫相關措施,各界也應審慎因應,將損失降至最低。

據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資料,放假影響全台一天經濟規模約新台幣四百五十億,對台灣有兩大影響,首要為停工,特別是股、匯市停止交易,其次為農產品等價格上揚。

對許多企業而言,除了停工、停業,天災還可能導致資產損失,例如建築物和設備損毀;另外也可能造成人員傷亡,一旦如此將使生產力下滑。有些較極端的情況,甚至可能導致企業倒閉。對經濟的影響,也將擴散至社會,衍生諸多問題,包括失業、貧窮狀況加劇、傳染病散播等。

氣候觀察組織ClimateCentral指出,如果當前的預測準確,熱帶性低氣壓(即颱風)在未來一個世紀將造成全球九點七兆美元(約新台幣二百九十七兆元)經濟損失,約為曼哈頓房地產總值的十二倍。

全球七十億人口中,有百分之三十五居住在颱風、颶風可能的路徑上;此外,下個世紀居住在沿海地區的人口預料將大幅增加,也代表將有更多人可能受到這種天然災害影響。

為了進一步了解颱風、颶風的衝擊,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的研究人員將過去六十年來的天災資料和經濟數據進行比對,發現颱風或颶風會對遭侵襲地區的經濟產生持續性的影響。

以二○○四年侵襲美國的伊萬颶風(Hurricane Ivan)為例,這個百年內最大的風暴,對經濟造成的損害,規模和持續時間甚至大於金融危機。

參與研究的芝加哥大學研究員吉納(Amir Jina)表示:「一開始,我們難以置信。」一些經濟學論點認為,天然災害雖然會導致人員和財物的損傷,但長期來說,為了因應和重建投入的支出,卻可以提振經濟成長。

然而他們的研究發現,颱風造成的許多損失遭到忽略,且延續很長時間,不只是短期的災害。許多國家遭受颱風侵襲後,經濟雖維持成長,但其實已經偏離原本該有的成長軌道。

吉納以在公路開車來比喻,某個國家的經濟成長,原本處於快車道,但在颱風過後,雖仍保持前進,卻已經切入了慢車道。

以日本、菲律賓兩個常受颱風侵襲的國家而言,他們的經濟成長率表現剛好是亞洲地區的後段班;但如果扣除颱風帶來的損失,這兩國的經濟成長率,將不會比成長最強勁的中國大陸遜色。這個現象也凸顯出,天然災害的因應政策,以及相關科技的進步,對經濟成長的影響至關緊要。

即便是更大、更富裕的國家,也難以免於颶風拖累成長。研究統計發現,從一九七○年至二○○八年,颶風使美國平均每年大約損失一個百分點的成長率;若換算為金額,相當於每年損失一千五百億美元。

除了這些有形數字,颱風或颶風也可能對社會產生許多看不見的影響,例如民眾家園損毀的精神衝擊,珍貴文化財產遭到破壞,甚至引發社會動盪,使政府付出政治代價。有鑑於此,研究人員指出,若能提前投入資金改善氣候變遷狀況,以及預防設施、建設,經濟和社會需付出的成本相對會便宜許多。

颱風小常識

颱風與颶風者都是熱帶氣旋,在北太平洋西部產生的稱為「颱風」、在北大西洋稱為「颶風」。

出現時機通常在夏季時,於溫暖海域上形成。

颱風眼颱風的低壓中心,半徑約10至40英里,周遭的風以逆時針方向吹。

風速至少在時速74英里以上,颱風眼周遭可達110英里。

影響帶來強風豪雨,常造成水患、建築物和各項設施毀損,且災後清理作業繁重。

化危機 為轉機 日本研發無葉片風力渦輪機一個颱風發電量達50年

颱風的強大破壞力在於強烈的風力,不過這樣的力量也有可能轉換成巨大的效益,據大西洋海洋與氣象實驗室的資料統計,一個發展成熟的颱風產生的電力是世界發電站的一半。

日本工程師清水淳司(Atsushi Shimizu)看中了這點,發明了新的風力渦輪機,將強風的力量轉為電力,該名工程師表示,只要有足夠的颱風發電機,理論上一個颱風將可為日本供電五十年。

清水淳司表示,傳統的風力發電機並不適合日本的氣候;他說:「過去幾十年來,日本引進了歐式風力發電機,不過這些發電機的設計並沒有把日本多颱風列入考慮,很多葉片被颱風吹壞。」因此,他決定研發全世界第一台無葉片風力渦輪機。

日本多年以來認為能源需求需仰賴核電,不過在福島核災事故後,核廠後續也曾受到颱風不少影響,過去依賴核電的計畫必須改變,清水說:「日本有潛力成為利用颱風發電的超級大國。」

颱風發電機的原型版本已於去年夏天架設在沖繩附近進行測試,現階段電量生產效率大約有 百分之三十,雖然比不上螺旋槳式風力發電機的百分之四十效率水平,不過颱風發電機能夠在颱風來襲時使用,畢竟光是二○一三年的天兔颱風就毀掉了日本沿海十六台風力發電機。

和過去一般渦輪機不同的是,這台颱風發電機採用全向軸心,避免機器不可預知的風向中折損;此外,它的風葉能夠調整速度,避免在颱風之下轉動時出現失控情況。

颱風為何如此危險? 強風 豪雨 水患

颱風挾帶的強風豪雨往往造成人員傷亡、農產損失及交通事故等災害,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颱風為什麼如此危險?

在氣象學上,中心風力達到每小時一百一十八公里或以上的熱帶氣旋才會被叫颱風或颶風,兩,因生成的地方而有不同的稱呼。主要生成自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的熱帶氣旋稱之為「颱風」(Typhoon),其中南海生成的數量較少。

北大西洋、東北太平洋地區的颱風稱為「颶風」(Hurricane),這一詞來自西班牙語Huracan;而在印度洋、西南太平洋地區,當地稱颱風為「氣旋」(Cyclone)。菲律賓人則稱颱風為碧瑤(Baguio);澳大利亞原住民稱颱風為威烈威烈(Willy-Willy)。

颱風之所以凶險,主要原因有三:

1. 強風

颱風每小時持續陣風超過一百一十二公里,瞬間風力可能更強大。這種風力可能影響交通、行路安全,甚至使建築物、公共設施受損。強風也可能吹落一些物體,造成人員傷亡。

2.暴雨

颱風伴隨氣流往往帶來驚人雨量,受災地區的經濟活動和生活均受影響,導致民眾人身安全受威脅與財物損失。雨勢過大,也可能使農作物受損。

3.沿海地區水患

颶風來襲,常使低漥地區淹沒,當局也常要求居民撤離沿岸地區。水患除了危及安全,也可能毀損財物、設備。另外,水患過後常有棘手的清理和衛生問題,若未及時解決,過於髒亂的環境可能隨之發生汙染甚至傳染病。

另外,先被颱風侵襲的地區,災情不見得最為慘重。以中國大陸和菲律賓比較,雖然菲律賓通常先被颱風肆虐,但颱風過境後奔襲中國,造成的損傷往往高於非國,主要原因是中國大陸的人口密度遠高於菲律賓。在人口稠密地區,颱風往往引發更多的人員和財物損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