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立於上 沒汙染的人情

文╱陳萬雄 |2017.07.30
1583觀看次
字級
牧羊青年和他的羊群。圖╱網路與書提供
為慶祝內蒙古博物館成立五十周年,受邀參加典禮並旅遊考察。這次活動有故友、原香港文化博物館長嚴瑞源兄同遊。他是頭一次到內蒙古。來到一處溼地草原,綠草如茵,一灣淺河清澈的流著。嚴兄附耳對我說,這麼美麗的草原,只養牛羊,實在浪費。何不每到夏季,開闢成養鴨場,再

文╱陳萬雄

為慶祝內蒙古博物館成立五十周年,受邀參加典禮並旅遊考察。這次活動有故友、原香港文化博物館長嚴瑞源兄同遊。他是頭一次到內蒙古。來到一處溼地草原,綠草如茵,一灣淺河清澈的流著。嚴兄附耳對我說,這麼美麗的草原,只養牛羊,實在浪費。何不每到夏季,開闢成養鴨場,再搞些青年學生夏令營,多好。

這次旅程,我們要到約好的牧民家,參觀他們的日常生活。原約好一個時間,但過一個多小時,才見牧民來帶路。對成長在香港並在美國紐約生活過的嚴兄,這樣嚴重的爽時,自然感到不可思議。來到了牧民家,看他們一家大小,不分男女,按程序工作,整然有序。

路上牧民告訴我們,早上牲畜出了點事,要弄妥才能接我們。我們明白了,他們的時間觀念不同於我們城市人。城市中人,是按時行事的,牧民是按事行事的。生活形式不同,並無誰落後誰先進的可比性。在牧場,我們目睹牛群回來了,牧民忙著為歸來的牛群在張羅。他們說,牛群晨早走出去,約略在太陽下山前回來,不要他們看趕。

牛群回來的時間,亦非每天一樣,時早時晚,看牛群走到哪裡。我們看著牛群從遠方回來,一頭跟著一頭的,秩序井然。牧民說,前頭的是領頭牛,群牛都聽牠的,跟著牠列隊而行。在草原上細心觀察,會明白到,畜牧世界也有牠們的倫理。牛羊都有領頭的,俗語不就有「領頭羊」的說法嗎?公牛公馬長大了,要經過體能智力的競爭。強者才能留下來,傳宗接代,輸掉的或騸了,或要離開族群。

人之異於禽獸幾希矣

不捨得離群別母的小公馬,母馬也會忍心趕著牠離開。明白了這種動物世界中的倫理,我們才會體會到孟子所說「人之異於禽獸幾希矣」這句話的深意。有序、血統傳承,就是動物世界中的倫理。「人之異於禽獸」的「幾希矣者」,就是人之為人多了一些人性的靈光而已。

多次深入內蒙古草原,亦感受到不少牧民純厚的人情,二十年後,仍然難以忘懷。

草原民族與森林民族非如想像的落後和野蠻,他們的社會倫理與生活價值,也有自命先進和文明的社會所不及的。

成吉思汗絕非只識「彎弓射大雕」,蒙古民族曾稱霸草原、橫掃世界,自有其多種因由。其內部不僅在軍事和政治體制上,有很大的突破性的革新,即便在生活的人情風俗和倫理上,成吉思汗都曾經大力整頓過,在社會人心上建立起超越草原前代的良風美俗。傳之後世,蔚成傳統。宋朝大史學家司馬光在其名著《資治通鑑》評論東漢的歷史,說過:教化,國家之急務也,而俗吏慢之;風俗,天下之大事也,而庸君忽之。夫惟明智君子,深識長慮,然後知其為益之大而收功之遠也。

司馬光說出了歷史上治國不易的大道理。漢興唐盛之能長治久安,在於能建立制度,能大力提倡教化,奠基文明的結果。成吉思汗看來懂得總結一些治國良方,曉得「教立於上,俗成於下」的一些治理社會的道理,其成效影響幾百年之後。這不就是司馬光「其為益之大,而收功之遠」的說法嗎?

一次,攝影隊來到內蒙古北部豐美的烏珠穆沁旗草原,拍攝牧民放牧的場景。我們相中了茫茫大草原上的一處高地。高地上搭建了兩個大蒙古包,周圍放有上千隻的大羊群。放羊的是一位大約二十歲上下的青年,騎在一匹赤色駿馬上。馬踏青草,年輕牧民揚鞭,藍天白雲,一片草原好風光。

導演和攝影師拍得興起,來回反覆地拍攝。大羊群也漸由山坡高地往下邊大草原平地轉進。我們眼見,大群羊往坡下擁擠而下,白色一片,千頭攢動,如流水行雲的壯觀。當時我們從上而拍,未能捕捉好這種鏡頭。稍一遲疑和商量,羊群已在年青牧人驅趕下,走很遠了。我們趕緊驅車趕上,情商年輕牧民將羊群重新趕上高地,好讓我們再拍攝一次。年輕牧民二話不說,照做如儀,這樣終於讓我們拍攝到理想的場面。

這樣讓年輕牧民和羊群折騰好幾小時,實在過意不去。但當地朋友一再叮囑,牧民雖然幫過忙,不可付予報酬和餽贈;說他們傳統習俗,視能幫助人,不僅是應該,也是樂意的,要我們不要破壞他們的社會風氣。我們生活在「文明社會」已習慣了,總感覺不對。心想,他們叮囑的,我可不付錢,我們車上有酒,蒙古牧民喜歡喝酒,送酒總可以吧?

有此念頭,我雙手各拎二瓶白酒,走向年輕牧民,說因忙沒時間請他喝酒,送上幾瓶酒,讓他喝喝。騎在馬上的年輕牧民,如何勸說都不肯收下,只好一再道謝而已。幾年來,在草原上行走,我們碰上這樣的例子可不少。「沒汙染的草原」、「沒汙染的人情」,是我說到蒙古高原後常叨念著的話,或許出於現代社會「人心不古」的感慨吧!

這是我在草原的眾多純厚人情體驗的其中一樁。內蒙古草原是純自然沒有汙染的草原,我感到草原牧民滿溢沒有汙染的人情。隨著經濟開發大流滾滾,人心容易丕變。只能祈禱蒙古高原,能留下沒汙染的草原,也傳承好沒有汙染的人情。

(摘自《成吉思汗原鄉紀遊》,網路與書出版)

作者簡介

陳萬雄

長期從事出版和文化工作,研究中國近代史,是陳獨秀和五四運動研究專家。喜歡書法和紅學,與考古界和學術界多有交往。曾任聯合出版集團總裁、商務印書館總編輯兼總經理、香港藝術發展局委員、香港科技大學榮譽大學院士、廣州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董事、饒宗頤文化館館長。另著有《新文化運動前的陳獨秀》、《五四新文化的源流》、《歷史與文化的穿梭》、《讀人與讀世》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