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經濟VS. 生態衝擊

編譯/潘楠慕 |2017.07.30
3785觀看次
字級
水都威尼斯的美景,吸引全球各地大批遊客造訪。圖/美聯社、法新社、路透
落後國家希望透過觀光改善貧窮。圖/取材自網路
許多遊客擔當義工,幫忙照顧當地環保動物。圖/取材自網路

編譯/潘楠慕

觀光產業是許多國家、城市振興經濟、提升知名度甚至文化宣傳的重要一環,許多景色優美的熱門景點,遠至名聞遐邇的義大利威尼斯、西班牙巴塞隆納,或者就在台灣境內的墾丁國家公園,都吸引眾多旅客。

然而,觀光的興盛也伴隨著副作用;包括物價昂貴、環境汙染、民眾生活、自然生態受干擾等,使遊客和當地民眾之間的關係緊張。過去許多國家把觀光業視為「無煙囪工業」,成本極低,但其實觀光業仍須付出許多代價。

以「水都」威尼斯為例,近幾年來,造訪這座美麗城市的遊客絡繹不絕,經濟效益也極為可觀。當地許多居民的生活,均仰賴觀光客帶來的收入。但大量人潮湧入這個象徵義大利浪漫的地點,已開始出現負面效應。

為了輕鬆賺取觀光財,一些傳統的小型企業和工藝商品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紀念品、速食餐廳。此外,隨著物價上揚,房價也日益升高,一些負擔不起的居民被迫遷離。

威尼斯居民法加拉齊以身體和食物來比喻威尼斯和觀光產業的關係;他表示,威尼斯的存續,有賴旅遊業,就如同維持生存必須有食物。適當的觀光產業有助城市繁榮,但過度觀光,就如同錯誤的食物,可能導致疾病甚至死亡。

再以歐洲第三大觀光城市巴塞隆納為例,由於大量遊客來訪,使當地民眾的生活空間遭受嚴重排擠;大量的觀光人潮,也帶來髒亂、垃圾和汙染問題。

過度觀光的問題日益嚴重,當局卻苦無良策,引發許多城市的反觀光情緒。西班牙當局為了安撫民怨,已祭出限制觀光人數、徵收觀光稅等方案,但迄今成效不彰。威尼斯甚至有民眾印發傳單給觀光客,告訴他們「你正在摧毀這座城市」。

觀光產業確實有創造就業、收入的效益,但也對環境與自然資源形成巨大壓力。地中海區域在觀光業帶動下,業者大量興建飯店、遊艇碼頭;但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已警示,若都市化的速度維持不變,地中海地區四萬六千公里長的海岸線,有一半將在二○二五年以前消失。

包括威尼斯在內,許多觀光地區正面臨類似的兩難困境。這些城市需要觀光客帶來的優渥收入,但也得承受衍生的苦果。在推動觀光產業發產的同時,需設法解決各項弊端,方能促成旅遊業持續興盛,維持經濟成長,並將負面效應降至最低,使觀光產業得以永續。

全球旅遊夯 有助改善貧窮嗎?

貧窮問題已成全球難以解決的燙手山芋,若能透過國際旅遊這類簡單且愉快的方式解決,顯然是美事一樁。交通的便利讓旅行業不斷增長,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資料指出,自一九六○年代來,全球旅行業每年至少都有百分之四增長(二○○九年略有下滑)。

二○一六年全球國際旅客數量達十三億人次,總消費金額約一點四兆美金,散布全球的旅遊總花費相當於澳洲國內生產總額(GDP)。聯合國甚至將二○一七年訂為「國際永續旅遊發展年」,預示著國際旅遊在減少貧窮的作用,但較窮困的國家實際從中的獲益有多少呢?

澳洲的格里菲斯大學和英國的薩里大學合作一項名為「全球永續旅遊指標」的研究,衡量旅遊業對聯合國二○一五至二○三○年可持續發展項目的影響和貢獻,透過跟蹤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和小島型開發中國家的旅行金額,來確定全球旅遊是否有幫助重新分配財富。

然而上述這些較貧困的國家二○一六年的旅遊花費只占全球的百分之五點六,扣掉其中小島型中經濟較好的新加坡的話,就只剩下百分之四點四(六千二百萬美元)。研究發現全球旅遊是富國之間的經濟交流,全球旅客人數近半數來自於歐洲和北美的十個國家;中國在一九九五年還不是國際旅遊俱樂部的常客,他們在二○○○年後才擠進全球前十名。

最不發達國家往往缺乏遊客所需的關鍵商品或服務,包括機場、住宿、主要景點、旅遊導覽和電信服務,這也導致了經濟學家所說的漏損,在從觀光賺取收益前就先得大量投資或依賴進口。當中較大的問題是投資者往往是外國人,因此利潤都給外籍人士賺走。

位於大洋洲的薩摩亞以旅遊業為主要經濟支柱,每年約有十三萬名國際遊客。薩摩亞的旅遊收入從二○○五年的七千三百萬美元增長到二○一五年的一點四一億美元,貢獻了該國百分之二十的GDP。

薩摩亞政府通過策略性地思考採購來減少漏損,強調當地業務發展,整合供應鏈,投資教育培訓。薩摩亞的露天海灘小屋簡單而有趣,成功吸引從背包客到金字塔頂端的旅客,在二○一四年時,薩摩亞已不再被列為最不發達國家。

旅遊業也許無法終結貧窮,但如果政府、業界和消費者開始關注,旅遊業能夠帶來改變的力量。

善待環境 生態旅遊也很棒

每年有愈來愈多的人旅行,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估計,去年全球旅遊人口達十二點三五億,比二○一五年增長了百分之三點九,是二○○九年全球金融危機後連續第七年增長,專家預估今年將再增長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四。

公共空間不再寬敞,遊客帶來更多的垃圾,如加勒比海地區,有三分之一的垃圾和旅遊相關。除了在旅行時注意環保之外,遊客也可以更聰明地做好功課,做出更好旅行決定,留意自己的碳足跡是否為生態帶來負擔,留意自己每分花費是否值得。

改變交通方式也是一個選項,與其坐著巴士穿過狹窄的鵝卵石街道,選擇步行或是騎自行車也很愜意;十二天的旅程可以「點水式」地走訪九個國家,也可以選擇停留在一個定點,深入當地人生活;換句話說,成為一個生態旅遊者。

生態旅遊的重點在於環境保護和永續觀光,如果做得好對當地人和遊客來說都是雙贏,前者可持續經濟而後者能從中獲得寶貴的旅行經驗。

加拿大的G Adventures是全球最大的探險旅遊公司,主打小團體旅行,遊客能夠住在蒙古包、冰島的傳統草屋(Icelandic turf house)和馬賽泥土堆砌的圓形籬笆,和當地的主人住在一起。無論是與義大利當地人一起吃橄欖,走在泰國的山丘還是在亞馬遜用槍打獵,這些是值得寫作的旅行經歷。

喜歡動物的人不妨可以嘗試「友善動物旅遊」,這種旅遊結合了遊客對動物的愛與拯救生命的希望。欣賞沒看過的動物可能是許多外國旅客的焦點,但世界動物保護局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百分之七十五的野生動物旅遊景點,對動物有負面影響。

無論是騎著一頭大象,拿著海龜,還是和獅子或一群的猴子合照,這種旅遊對動物來說是持續殘酷的循環。不幸的是,許多遊客都不知道,或者對這種情況視而不見。

柬埔寨的野生動物聯盟(Wildlife Alliance)利用旅遊業來保護荳蔻山脈,自二○○二年以來,他們已經成功地減少了砍伐森林,並停止了大象偷獵活動。

新聞辭典

最不發達國家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LDCs)

指經聯合國認定的社會、經濟發展水準以及人類發展指數最低的國家,依現行標準全球共有48國,其中非洲就34國。全球約有14%人口生活在最不發達國家,如柬埔寨、塞內加爾等。

小島型開發中國家

(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 SIDS)

全世界共有51個小島型開發中國家和地區,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加勒比海地區,人口約4000餘萬人,代表性的組織為小島國家聯盟(Alliance of Small Island States, AOSIS),43個會員國中有36個會員屬聯合國成員,占聯合國的19%。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