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間 秉持書院精神 發揚中華文化

文╱陳復(國立宜蘭大學博雅教育中心主任) |2017.07.27
1676觀看次
字級

在台灣,教育改革的呼聲與實踐已經超過二十年,卻依舊沒有提供青年學子更精鍊的教育品質,我們不如稍做駐留,反省這場改革是不是有著捨本逐末的根本盲點?

當我們持續在教材內容與評量辦法去琢磨教育改革,卻未曾思索教育的精神早已喪失對傳統的尊重,更重要者,現行的教育制度過度重視知識的填塞與攝取,從來沒有容納心性的修養,即使有,都只是灌輸空洞的道德教條,卻沒有提供人反省與檢視自己內在生命的機緣,這可能才是台灣的教育無法跳開觀念死胡同的主因。

然而,曾經有一種「心靈的學校」,關注著人格的發展,早在宋朝與明朝時期,就跳開官學教育的羈絆,藉由個人往內在探索的型態,在華夏的土壤裡遍地開花,澆灌與滋補著華人的生命,使得無數卓越的思想家、教育家與政治家,在自由奔放的環境裡獲得養成與陶冶,這就是書院。

書院這種學校的特殊點,就在其誕生與演變,往往來自文化正發生嚴重的危機,社會價值失序,人的心靈異常焦躁與徬徨,無法獲得安頓。

這時候,如果有頓悟生命本相的人發出悲願,冀圖引領世道人心朝往智慧,就會興設書院來講學,講學的內容則不再是探索支離破碎的知識義理,而聚焦在生命的學問。

朱熹曾說官學雖然遍布天下,裡面遊歷的學子不過只在追求流行的趨向,希望得到社會物質的滿足為能事,至於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則完全沈寂到不曾聽人說起,這豈是國家設立學校教導人民的本意呢?

他還表示後世設立學校,老師與學生所討論的內容,都已經忘記教育的根本,追逐學問的末節,懷抱利益而擱置道義,無法復興古聖王的精意,因此雖然有學校的名稱,其實完全沒有實施真正的教育,導致風俗日漸凋弊,人才越發難尋覓。

朱熹更批評身為最高學府的太學,已經成為博取名聲與金錢的聚會場所,師生平日相見,冷漠的樣子如同大家都只是路人,每個月或季要考核時,又盡在促發師生相互嗜利苟且與冒昧無恥的情緒,只顧表面的評比,使得考核無法符合真正教育的宗旨。朱熹這番語重心長的談話,是否會讓我們對當前教育環境頗感眼熟呢?

王陽明並不反對人學習知識,但他更看重人親身的體驗。他覺得聞見的知識過重,反而是對良知的障蔽。他自己年輕時有個經驗:在龍場悟道後,他跟不曾讀書甚至語言不通的夷人講學,很容易讓他們洞見良知;與滿腹經綸的士大夫講良知,反而有各種語言的障礙,他因此特別看重人生命的涵養,認為涵養產生體驗的知識,其意義遠高過於聞見的知識。這使得他後來特別會花精神跟不見得很會讀書,卻對生命有著真實困惑的人論學。

王陽明後來鼓勵弟子在書院裡舉辦「講會」,這是種讓與會者全面攤開來檢視自己生命的討論機制,通過這種真實無隱的自剖與交流,心學在民間獲得熱情的傳播,使得書院成為當時溝通社會各種不同階層的交流場域。

清朝統治台灣兩百餘年,雖然書院已經在清朝政府有意識的壓制裡轉型為科舉預備學校,譬如新竹的明志書院就屬其中的典型,然而,該書院的執教者都是望重士林的大儒,如開台進士鄭用錫與文學大家陳維英,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的人格與風範,都使得明志書院依舊是在台灣傳承與深耕中華文化重要的土壤。

在中華文化現代化的道路上,書院固然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

然而,闡發中華文化不能只是宣傳古典文獻的記憶與背誦,更不能沒有來自心性的深度覺悟,從而應用於社會無往不自如,這是我們當前從事書院教育者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

文╱陳復(國立宜蘭大學博雅教育中心主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