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鋒76 機器人專家李伯曼:體悟合一 離苦得樂

楊慧莉 |2017.07.08
3642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有人說,苦就是人生。真的如此嗎?如果答案肯定,是否有超脫之道?同時擁有科學和藝術細胞的機器人專家李伯曼,多年前因發現自己永不懨足的想追求更多時,開始從科學的角度探索自己的心病,也因此走上靈性開悟之路,找到離苦得樂的方法。

自 創 生 涯
興趣多樣體現真善美

傑夫.李伯曼(Jeff Lieberman, 1978-)來自美國佛羅里達州。目前是機器人專家、藝術創作者和電視節目《探索頻道:暫留時空》(Time Warp on Discovery Channel)主持人。另外,他也是一位能唱、會多種樂器的音樂家,目前還參與浪漫音樂劇《83 Errers》的演出。多才多藝始於對科學和藝術的雙重熱情。

文理兼具求平衡

李伯曼有理工的長才,但他也很喜歡藝術。由於明白藝術學校不可能讓他學習量子力學,他選擇了麻省理工學院,只好把藝術當嗜好。念大學時,他雙修數學和物理,不僅如此,「每天花四小時在數學上,四小時在藝術裡」,努力平衡自己對科學和藝術的熱情。

大學畢業後,他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研究所,主修機械工程(Mechanical Engineering)以及媒體藝術與科學(Media Arts & Sciences)雙碩士學位,終於讓兩種熱情交織在一起。

期間,他加入了由布雷齊爾(Cynthia Breazeal)副教授領軍的機器人研發組,共同創造出許多混合動力作品,如置放於紐約庫柏休伊特設計博物館(Cooper Hewitt museum)的《機器花》(Cyberflora),此作品會依據觀者行為演算製造出不同的音樂和燈光。

融合藝術與科學

之後,李伯曼運用媒體實驗室所學,自創不拘一格的生涯,既是機器人專家,也是動力雕塑藝術家。他的知名作品包括與保路斯加(Daniel Paluska)建構的《絕對四重奏》(Absolut Quartet),這是一個在奧地利電子藝術中心(Ars Electronica)展出的音樂機器;以及置放於北卡羅來納自然

科學博物館中庭的九十英尺長雕塑品《自然之繪》(Patterned by Nature),這是由三千六百片液晶玻璃瓷磚組成,亮度可個別控制,變換玻璃的透明度即可展現自然形塑的生動圖案。

因對動力雕塑情有獨鍾,李伯曼還成立了設計公司「平民設計」(Plebian Design),也透過全球知名群眾募資網站「KickStarter」落實自己的設計計畫,理由是「不想當個為了生計而炒作價格的藝術家」,他希望能尋求其他的資助方式。

下一波科學革命

除了創作,李伯曼還主持了一個兼具科學和藝術的電視節目。此節目運用慢動作攝影檢視了一些如狗狗喝水的生活瑣事,藉此傳達物理知識。不過,李伯曼有感而發的表示,要在電視上解說科學原理有些強人所難,時間總是一個問題。

至於未來,李伯曼打算運用他的機器人知識於冥想。「我想融合科學物理界與意識心靈界。」他說,「靜坐冥想可以連結科學和意識,這是下一波科學革命,現在才剛起步。」

看來,李伯曼的興趣已從科學、藝術領域,跨進靈性領域,完全徜徉於真善美的世界了。

探 究 苦 源
從科學角度理解人生


之所以踏進靈性領域,是因多年前李伯曼曾面對生命的轉捩點。當時,他終於落實夢想,擁有想要的一切,但腦中卻有個聲音告訴他,要繼續追求更多,才會快樂。

環顧四周,他發現自己並非特例,不快樂之人比比皆是,諸如父母對子女的表現不滿,所有人都將快樂寄望於可以讓自己功成名就的未來。這讓他有所警覺,開始探尋心中不滿足、不快樂的源頭。

正視內心的痛苦

既然擁有科學背景,李伯曼想從自己所熟知的領域了解人類痛苦的來源。結果,他不僅改變了對科學範式的看法,最重要的是,對自己身為一個人類和活著本身意義的看法都不同了。

首先,他用顯微鏡「看透」自己,發現身上有五十兆個細胞,再細究每個細胞,看到裡頭有二十兆個原子;換句話說,他是一千兆個原子的集合體。當他端詳那些原子,發現它們隱而不彰,看到的是一團能量。

這讓他想起「一百三十七億年前的大爆炸年代,宇宙是一團無限、未分化的純能量」,領悟「我們都是能量,每個人展現了複雜的能量型態」。因此,他明白自己是一個「以光速移動的能量體」,可能跟宇宙一樣老。

但問題來了,儘管在意念上知道自己是個能量體,但為何平常「感知」不到呢?

無法停止的思緒

李伯曼發現一般人感受不到自己就是一股能量的原因在於,注意力都被生活中各種層面的經驗給分散了,像是「思索明天要做些什麼」這樣的事情。

他認為世間萬物大概也只有人類會預測和規畫未來,但「這種從農耕到個人退休無所不在的規畫已改變了地球的面貌,這大概也是人類自行走以來最重要的演化」。

接著,李伯曼研究起人類的心智,發現它就像「一部思想製造機」,會對未來設下無盡的預測,用此引領和目標導向自己的行為,而且難得一刻或停。舉例而言,許多人都做不到停止思想十秒鐘,過程中可能就在「想」,要怎麼讓自己淨空十秒。

痛苦由想像而生

無法停止思緒,又代表什麼呢?

「這代表人類擁有一個演化式的思想利器,是其他物種所沒有的,卻也充滿了無法控制的強迫性,老是不自主的想像出各種現實,然後用來做為此時此刻的對照,痛苦即由此而生,衍生出像嫉妒、遺憾和憂心未來之事。」李伯曼說。

既然如此,是否有擺脫痛苦的方法呢?

為了找到對應之道,李伯曼決定採取一種科學性看待自己的方法,從人類的各種經驗去撿視,並且盡可能的客觀。

離 苦 得 樂
擺脫自我孤立的心境


過程中,李伯曼發現要客觀看待人生經驗,知易行難,因為人類是這麼情緒化的涉入自己的生命。他舉看電影為例,好的劇情通常在兩分鐘內就能讓你完全入戲,直到散場開燈,讓你頓時回到現實。

抽離思緒情感

如果說看戲有這樣的效果,真實人生就更難讓人抽離了。為了讓人了解有多主觀的涉入自己的意識情節,李伯曼舉了兩個例子。

第一個是關於人的視力。他表示,對物理界而言,所有的燈光只是磁場震動,燈波本身是沒有顏色的,不過一旦進入人的眼睛和腦波,就有了主觀的顏色經驗。因此,如果你看到有個人穿紅衫,事實上,「紅色」只存在於你的腦袋裡,存在於你的意識情節裡,但如果你轉移注意力到自己的身上,就會留意到你其實是在你的腦袋裡看到穿紅衫者。

第二個是當人念同個句子兩遍,念到第二遍時就會在腦袋裡聽到自己念這個句子的聲音。因此,舉一反三,想客觀看待自身的想法、情感和知覺,李伯曼建議何不暫時抽離它們,轉而專注於意識裡出現的這些東西,最後也許就能擺脫它們,直到什麼都感受不到,只剩下「我是」(I am)的存在感。

痛苦來自錯覺

李伯曼認為「我是」是我們整個存在的基礎,潛藏於每個單一存在面向,本身是個完全空泛的經驗,沒有任何內容,只能直接經驗,頂多可能會有這樣的理解:也許我不是一個有意識的人類,而只是一個有人類形體的意識。

李伯曼發現愛因斯坦也說過類似的話:「思想上的痛苦來自意識上的錯覺,以為環境中有個獨立的個人,現實裡其實到處都是移動的能量。」

這種能量經驗,李伯曼認為,只能意會卻無法言傳,千年以來人們想用一個名稱說明它,有人稱之為「靈性開悟」,而人類的痛苦即來自以為是環境中的個體,而這個人必須自力更生。

不受心音控制

此外,「一旦人類認知到自己只是能量,就會明白自己的身體和心智不過是能量的短暫顯現,也就能完全接受肉體和心智的死亡根本不曾發生,因為自己一直都是能量,一直都存在。」李伯曼說,「最重要的是,不再聽取腦中聲音非得追求某樣東西人生才圓滿的控制,如此一來,只有『當下』才是真正重要的,生活中的每件事也會變得好玩許多,而每個宗教傳統的宗旨都在試圖說服人這個很重要。」

李伯曼觀察到許多修道人士在歷經數千小時的禱告或打禪後,腦部有明顯的改變,「且都感受到合一感,聽起來像是直接經歷了能量感」。

而今,根據李伯曼的說法,科學和工程學都把禱告和打禪當作研究數據,試圖了解當人類知道自己是能量體後腦部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不再自我孤立

李伯曼不禁想像,一旦個人有了彼此連結、整體合一的感受,世界會變成怎樣?

儘管情況未明,但他相信,至少個人生命中的優先順序將發生改變,因為人有了整體感而無分別心後,將不再專注於個人成敗,而會有人溺己溺的精神,願意伸出援手,甚至能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如果全球七十多億人口都有如此心思,將會產生多大力量?」李伯曼詰問。他懷疑,人類今日所遭遇的各種問題之所以無法解決或許就在於,人類自我孤立的執念。因此,他呼籲世人「不妨就從此刻改變自我認知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