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創大翻轉 喚醒沉睡的徽派古宅

文/記者程迪 |2017.06.24
2343觀看次
字級
吳志軒認為,古宅是一個窗口,使人得以深度體驗古老婺源,品味灑脫自在、澄靜寧和的生活態度。圖/新華社
木質的大門、風化的磚牆、青石板鋪就的庭院、精美的徽派木雕、斜長的木梯、牆上掛著的竹篩……無不透露著一股田園詩意。走進江西省婺源縣九思堂,可以實地感受到百年老宅的滄桑與厚重,遠非展覽館裡的匆匆一瞥就能替代的。圖/新華社
木質的大門、風化的磚牆、青石板鋪就的庭院、精美的徽派木雕、斜長的木梯、牆上掛著的竹篩……無不透露著一股田園詩意。走進江西省婺源縣九思堂,可以實地感受到百年老宅的滄桑與厚重,遠非展覽館裡的匆匆一瞥就能替代的。圖/新華社

文/記者程迪

木質的大門、風化的磚牆、青石板鋪就的庭院、精美的徽派木雕、斜長的木梯、牆上掛著的竹篩……無不透露著一股田園詩意。走進江西省婺源縣九思堂,可以實地感受到百年老宅的滄桑與厚重,遠非展覽館裡的匆匆一瞥就能替代的。

九思堂的「九思」二字源於孔子的《論語》。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這棟始建於一九○二年的徽商老宅占地五百多平方米,坐落於婺源縣清華鎮羅雲村,主要由前堂、後堂、廚房和後院四部分組成。

與原有環境自然融合

微窄卻古老的百年大門,給人一種威嚴莊重之感。在前堂天井四周,有保存完好精美的人物木雕。房內沒有奢華的用具和驚豔的陳設,木色的臥室,帶來一種粗獷之美;統一的色調,不會顯得特別雜亂。以設計者吳志軒的話說,對於原本「沉睡」的古宅,要做的是「喚醒」而不是「改裝」,在最初的設計上不要改變她的外部面貌和氣質韻味,而是與原有的環境和結構低調而自然地融合。

二○一一年,九思堂經過全面修繕和改造後對外營業,共設置七間客房及多處精心布置的公共空間。除了徽建築文化原汁原味的保留外,可以從筆墨紙硯和書櫥的擺設、品茶閒聊空間的打造、免費自行車的提供等方面,看出九思堂要傳遞給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出生於一九七六年的吳志軒認為,古宅是一個窗口,使人得以深度體驗古老婺源,品味灑脫自在、澄靜寧和的生活態度。

對於到此的遊客來說,這裡提供的不僅僅是老宅住宿,更多的是度假生活體驗。近年來古宅最受歡迎的十大活動項目依次為品茶、古裝穿越、自行車騎行、閱讀、行酒令、書法、打麻糍、露天電影、繪傘及傳統遊戲。如今,九思堂已開業幾年,來參觀住宿的遊客絡繹不絕,旺季往往要提前一兩個月才能訂到房間。

修老宅比蓋新房子貴

然而,在修繕之前,九思堂卻是另一番模樣。

「用『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來形容古宅修繕之前的樣子一點也不為過。」吳志軒說,剛來古宅勘察的時候,有一個合作夥伴在二樓拍影片,突然覺得腳下一空——樓板掉下去了,幸虧他身手敏捷,抓住橫梁才沒有掉下來。這才知道,古宅看上去維持本來的樣子,但內裡已經被蟲子蛀得非常厲害。

大學時就讀於東南大學土木工程系的吳志軒,研究所畢業於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三十四歲那年,他到婺源度假,被這裡的徽派古建築群所吸引。但是,不少徽州老宅的現狀讓他痛心,於是決定辭職留在婺源保護並修復古宅。多年來,他走遍了婺源大大小小幾百個村落,租下了一些即將坍塌的老房。

在婺源,凡是一九四九年以前建的房子都歸為古建築。當地人把這些建築比作飽經風霜的老人,滿腹經綸,卻日薄西山。這些古建中,以明清時代的徽州古建居多。到目前為止,保存比較完好的有四千多棟,損毀倒塌的已無法統計。

有人計算過,要維修好一棟老宅,比重新蓋一棟房子造價還要高。這筆不菲的費用讓當地村民「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不少村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家的房子一點點倒塌。而對於一些條件較好的村民來說,想修好自家的老房子,除了要花錢,還有一個棘手的問題:古建築都是人工打造,對工藝要求非常高,而如今從事雕刻、磚木復原的工匠很稀少,一些傳統技藝甚至已失傳。

掀起一股古宅認養熱潮

婺源土生土長的俞友鴻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徽州三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從事徽派木雕三十多年。「看到這麼有價值的老宅日漸消失,我感覺很痛心。」十多年前開始,俞友鴻已加入到搶救古宅的隊伍當中。在他的刀工下,許多老宅都走向了新生。而如何讓自己的傳統手工技藝傳承下去,他一直在發愁。

吳志軒無意中成為婺源首個「認養」古宅的人。九思堂模式的推廣,吸引了不少外來客商來到婺源,也掀起了一股古宅認養熱潮,這讓俞友鴻看到了古宅的生機。三十二歲的愛德華成為了在婺源第一個認養古宅的外國人,他在俞友鴻的協助下今年上半年剛完成對一棟清代古宅的修復。

讓愛德華和他的中國籍妻子廖敏欣一見傾心的古宅位於婺源延村內,名為「正經堂」,占地近六百平方米,距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因長期失修,老宅後堂等附屬建築已倒塌,磚、木、石「徽雕」等大部分構件損壞嚴重。

為還原古宅歷史風貌,夫婦聘請了俞友鴻以及德國建築師、英國設計師,希望融合中英兩國文化,將古宅打造成中英合璧的民宿。所有的公共空間修舊如舊,房間內則偏現代風格,希望讓人們居住更舒適。「我們還設有酒吧,宅子自帶的院子被改造成了二百多平方米的英式花園。」廖敏欣說。

而在江西婺源和安徽黃山兩地,吳志軒已經陸續租下了十幾棟老宅,已經開業的有九思堂、雲何堂、繼志堂等。在古宅的修葺過程中,吳志軒首先堅持保持其整體風格不改變,對於除客房外的公共空間基本保持原貌,連毀損後修補的建築構件都盡量採用原宅老料。其次,為了適應現代人生活的需要,這些古宅在功能上得到了一些調整。比如增加了隔音處理,在屋頂設置了天窗,用玻璃瓦替代了土瓦,臥室內增加了空調、熱水器及現代衛浴設備,使人們既能感受古樸也能享受舒適。

實際上,對於這些嘗試「喚醒」古宅的人們來說,每棟古宅的修復和再利用都是漫長的過程,無法一蹴而就。吳志軒說,僅僅只做到保護,對於一棟古宅來說遠遠不夠。因為一個古宅所有的不僅僅是建築層面,更多的是文化層面,比如家族傳承的內容,老宅所承載的還有過去人們的生活藝術、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這些才構成了完整的古宅的概念,是古宅保護非常重要的部分。」

小百科

何謂徽派建築?

中國傳統建築最重要的流派之一,流行於徽州(亦即今日的黃山市、績溪縣、婺源縣)及嚴州、金華、衢州等浙西地區。徽宅建築材料以磚、木、石為主,多坐北朝南,注重採光。以木梁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徽派建築講究規格禮數,官商有別,但除了富麗堂皇的徽商巨賈之家外,小戶人家的民居也多呈現雅致。而且不論是村鎮的規畫,或是平面及空間處理、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都充分表現出鮮明的地方特色。其中,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