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story 53 國民作家拉曼特的寫作與人生

楊慧莉 |2017.06.24
2324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二十一世紀是科技的世界。不過,科技,再怎麼光采奪目,永遠不可能取代文學,在人類心靈空虛時適時提供滋養。在美國,被封為「國民作家」的拉曼特最能體會人文書寫的重要性。她的寫作之路非比尋常;在半世紀的創作生涯中,累積了一些有關創作和人生的智慧真理。日前,她上演說台分享,希望能藉此提供科技時代惶惑不安的世人一些

生命的指引。

作家生涯
擺脫被霸凌之道

安妮.拉曼特(Anne Lamott, 1954-)出生於舊金山,畢業於當地的德魯大學。她的父親也是一位作家。儘管如此,她的創作之路並非全然來自父親的真傳,而是另有其因。

長相奇特遭取笑

拉曼特七、八歲就開始寫作了。當時,她整個人很瘦小又長相奇特,而且還很害羞。有許多她並不認識的大男孩騎單車經過時會刻意作弄她,為了不讓這些傢伙碰到她,她只好把肩膀聳起來靠近耳朵,於是整天就這樣緊張兮兮的走在街上。

那時的美國就像媒體人保羅.柯拉斯納(Paul Krassner)所說的,如果你長得太瘦、太高、太黑、太怪、太矮、太毛茸茸、太普通、太窮等等,你就等著被人恥笑吧。很不幸的,拉曼特成為這樣的箭靶。

遭此外界不公對待的拉曼特,卻從自己最喜歡的閱讀中得到精神庇護,在那裡她找到一個從靈性和審美角度重新看待世界的方法。接著,她讀而優則寫,一寫就開始幻想出書,並想藉由出書獲得她之所以存在的最高認證。她想像書評們看到她的書會驚為天人,會盛讚她的創作是繼《白鯨記》之後又一部空前絕後的作品。

結果,這樣的事在她出了第一本書後沒發生,之後的第二、第三……也都很平靜,並未造成她所期許的轟動。即便如此,她卻獲得更深層的回報,一種她稱為「無功受祿的恩典」感受,這來自於她發現「寫作本身就是最好的回饋,它帶給人的、所教導人的是這麼多,而且常讓人驚喜連連」。

被封為國民作家

一九八○年,拉曼特出版了第一本小說《狂笑》(Hard Laughter),這部作品是在她父親確診罹患腦瘤後為父親而寫的,之後她又寫了多本小說和自傳性色彩濃厚的散文作品,主題涵蓋單親母職、沮喪、基督精神等,特色為充滿自嘲性的幽默和開放性。

拉曼特的人生故事曾被電影製片人芙蕾達.李.莫克(Freida Lee Mock)拍成紀錄片《與安妮一起一隻鳥接著一隻鳥》(Bird by Bird with Annie)。由於此紀錄片以及後來在臉書等社群網站上的書寫,拉曼特人氣頗旺,被網名封為「國民作家」。

除了作家身分,拉曼特也是一位政治活動家、演說家和寫作老師。她曾獲得古根漢基金獎(Guggenheim Fellowship),於二○一○年榮登加州名人堂。

關於寫作
別讓完美毀創意

愛書成痴的拉曼特最喜歡的作品是「那種真誠,有關真實人生、人心、心靈蛻變、家庭、祕密、奇幻、狂放;最重要的是能讓人會心一笑的」。每次閱讀到這類作品,她就被書中所分享的真理所點醒,而感到富有與放鬆。因此,她也努力寫出這樣發人深省的好書。書本,對她而言,就是最好的良藥。

寫作有如擠牛奶

在眾多作品中,拉曼特有一本書,讓書迷們奉為「經典寫作指南」:《一隻鳥接著一隻鳥》(Bird by Bird: Some Instructions on Writing and Life)。

不過,這本書談的不只是寫作創意,還有如何讓人活得更愜意,畢竟「寫作不就是企圖找出人生的合理性」,這是《一隻鳥接著一隻鳥》的引言。對拉曼特而言,寫作與人生有種難分難捨的辯證關係:

「當了作家後,你就有藉口為了體驗各種人生滋味,到處走走看看,也能在生命變得沉重而讓人困頓不已時,促使自己仔細審視它。」

或許,當了作家後,就有出版之事尾隨而來,但她鼓勵學生單單享受創作的樂趣就好,因為她看到自己的作家朋友會為外在的名利所擾,但當他們坐下來專心創作,寫出字字珠璣的真理時,整個人又活轉過來,彷彿那些擲地有聲的字眼本來就在他們心裡,他們只是「像擠奶那樣,把香醇可口的牛奶擠出來」。

寫作要循序漸進

對拉曼特而言,寫作蘊藏了一股沉靜的恆毅力,能夠不為其本身看似一望無際的浩瀚工程所癱瘓,因為許多人都有著不知從何下筆的困擾。

拉曼特在《一隻鳥接著一隻鳥》中以一件童年往事刻畫出此困境。有一天,她十歲的哥哥坐在餐桌前發愁,甚至快掉下淚來,因為隔天就要交一篇關於鳥類的報導,但他一個字都寫不出來。於是,他們的父親就拿出博物學家奧杜邦(Audubon)的鳥類圖鑑《美國鳥類》,要兒子閱讀此書,用自己的話寫出對每種鳥的觀感。

父親「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循序漸進的書寫建言,後來就成了拉曼特這本寫作指南書名的由來。

「循序漸進」的寫作方法讓完美主義自動退下。拉曼特曾警告:「完美主義是壓迫者之聲,民眾之敵。它鉗制你,讓你整個人生為之瘋狂,成為你和首份爛草稿之間的最大阻礙。」

寫作是慷慨行徑

寫作之人總要勇敢踏出第一步,但怎樣才能當個好作家呢?

「你不只要盡量書寫,還要懂得關心周遭。你不一定要有高深的道德哲學觀,但身為作家,一定要想辦法解惑,對人生有些深刻的見解,然後把它傳遞出去。」

不過,拉曼特覺得寫作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種溫暖的慷慨行徑,「作家其實就像是個招待眾生吃喝的主人」。

當然,作家們所招待的不是一般食物,而是靈糧。誠如拉曼特在這本寫作指南中所說:寫作與閱讀降低了我們的疏離感,讓我們對人生有更寬廣和深入的見解,讓心靈獲得滋養。當作家用他們的真知灼見讓我們點頭如搗蒜,或甚至讓我們笑看自己的人生時,樂觀的心境就回來了……這就好比在處於暴風雨中的船上高歌一曲,你無法阻止狂風暴雨,但與同舟之人一起歡唱,絕對能改變你的心境。

拉曼特所說,也正是文學的魅力和影響力所在!

關於人生
十二個真理分享

已過耳順之年的拉曼特,有感於大眾文化虛虛實實,充滿了不確定性,於是決定將她活過大半輩子所體悟到的真理書寫下來,與世人分享:

真理1 人生好壞參半,美麗與醜陋並存,充滿自相矛盾的悖論。

真理2 幾乎所有東西在拔掉插頭幾分鐘後又能重新運作。

真理3 外在事物難長久,內在平靜靠自己;延伸而言,兒孫自有兒孫福,要學會放手和尊重,讓他們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長輩的幫助不見得都是幫助,充其量只是一種正面控制。

真理4 每個人都有搞砸的時候,有其不堪而害怕的一面,即使那些看起來什麼都不缺的人也不例外。他們的處境其實跟你差不多。因此,別再拿自己的內在跟別人的外在相提並論,那只會讓你自己看起來更糟。

真理5 含百分之七十五可可粉的巧克力根本就不是食物,吃不得,還不如拿來當椅腳墊。

真理6 每個你認識的作家都從慘不忍睹的手稿開始,但他們就真的屁股黏在椅子上,一點一滴的把他們的故事寫出來。你跟他們之間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寫就是了。

真理7 出版和短暫的創意成功會讓人飄飄然,造成你無法想像的傷害。許多暢銷書作家後來都變得很可怕。其實,創作能出版,故事有人讀,只能當作奇蹟。出版本身不會治癒你,但寫作可以。

真理8 家人是很難相處的,不管他們是令人珍愛或讓人驚嚇,但誠如詩人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所言,我們是來這裡學習忍受愛的光束,即使有時你很想尖叫。地球是一個寬恕學校,就從原諒你自己開始吧,然後再從餐桌上與家人和解吧。

真理9 把食物弄得好吃一點。

真理10 生命中處處有恩典,它總會找到你,卻不會把你留在原地孤零零一個;它可能讓某通電話響起或是某個信件進來,直到你找回自己的幽默感。記住:恩典總是會最後出擊。

真理11 上帝的意思就是「天啊」,即「非我」。文學家艾默生(Emerson)說,這世上最快樂的人就是從大自然中學會崇拜虔敬之人。走出戶外,看看天空,生命的奧祕就蘊藏其中。

真理12 死亡,如果發生在你生命中少數幾位摯愛者身上,總是令人難以忍受。不過基督徒認為,死亡只是換個地址,不管如何,只要別關上自己的心,遠行的人永遠活在你心裡。身邊人給我們歡笑,失去他們有如惡夢一場。時間和眼淚,會治癒你。眼淚會洗滌、溼潤你走過的土地。當你活到我這把年紀,就會了解死亡和出生一樣聖潔。好好活著,別擔心死亡,當這一刻來臨時,會有很多人幫助你安渡到彼岸,誠如靈性導師拉姆.達斯(Ram Dass)所言,「當該說、該做的都完成了,所有的人都該各自回家。」

以上真理,拉曼特希望能讓身處世局不安的美國同胞寬心,她認為人不管身在何種處境都別忘了幽默;想說什麼、想寫什麼,就從心中第一個想法開始;想採取行動時,永遠以健康、愛心、友善為出發點,這樣也會感到友愛滿滿。

拉曼特關於寫作和人生的建言富含哲理,適用於所有世人,就有如帶領世人在暴風雨中高歌一曲,慰藉心靈之餘,也轉換心境。

文學無用說,可休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