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探源】多采多姿的端陽節

文/黃美蓉 |2017.05.30
1328觀看次
字級

文/黃美蓉

農曆五月初五日,俗稱端午,亦名端五,古稱天中節。端午又叫做端陽,蓋端者始也,為陽極之日,夏季熱浪在此時開始,所以叫做「端陽」;是月菖蒲盛開,故又稱為蒲節;到了民國定為夏節,也叫五月節;民國十九年,通令改稱重五節,又叫重午。

相傳五月五日為惡日,說是鬼魅多在這一天出來作祟,民間便有許多避忌,在戰國時代,更有五月五日所生之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說法;據《荊楚歲時記》說,南北朝至隋唐,以五月為惡月,忌蓋屋及曝床薦蓆。

自古在重五便有插艾蒲、飲菖蒲或雄黃酒,並用雄黃塗小兒耳鼻額,謂可除百病,辟五毒,又以硃筆黃紙寫詩一首貼諸門楹間,詞云:「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蒲劍斬妖魔,諸邪歸地府」,亦有寫午時符:「五月五日午時,所有小人口舌是非及蛇蟲鼠蟻一切消除」,以五色絲縷繫於臂上,名為長壽縷,男左女右,謂可辟邪氣,人不病瘟。

相傳屈原於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就以這日為紀念屈氏的令節,於江濱建了屈子祠,後人於是舉行賽龍舟和吃粽子來紀念。民國二十八年,京滬文藝作家,以詩人屈原志節高尚,又決定此日為詩人節。

有關端午粽子的最古名稱叫做「角黍」,據西漢周處風土記裏所述,乃以竹筒盛米烹而啖食,因又名筒粽。至於粽子的由來,據《異苑》裡載:「粽子,屈原姐始作,五月以竹筒貯米,投水祭屈原,後人或以之祭先」。相傳屈原之姐,為離騷裏所云「女嬃申申其詈予」的女嬃,而在屈原誕生地的湖北省屬的秭歸縣境內,尚有女嬃廟。

隋唐以後,粽子的花樣百出,名目繁多,最著名者有九子粽、百索粽、角粽、錐粽、菱粽、稱錘粽等。如蔡雲〈吳歈〉詩云:「稱錘粽子滿盤堆,好侑雄黃入酒杯;餘瀝尚堪祛五毒,亂塗兒額噀牆隈。」到了宋時,還發明了竹籜做的裹蒸粽,而裹蒸是用糖和糯米香藥松子等物,以竹籜裹蒸者,即所謂角黍也。蘇東坡於〈皇太后閣六首〉詩有云:「上林珍木暗池台,蜀產包苞萬里來;不獨盤中見盧橘,時於饌裏得楊梅。」也許是粽子性甚黏滯,在粽裏加些酸味的楊梅可以幫助消化吧?

據史書裡載:「端午為粽,以柊葉裹蒸者曰灰粽;而肉粽是置蘇木條其中為紅心;以竹葉裹蒸者曰竹筒粽;三角者曰角子粽,水浸數日,剝而食之甚香。」所謂竹筒粽,即今之碱水粽,灰粽亦屬此類。至於肉粽即今之裹蒸粽,材料特多,都是鹹味的佐料,尤以肇慶裹蒸粽最著名。

端午節除上述民間風俗外,尚有午時書、午時水、午時粥、浴蘭陽、鬥百草、作梟羹、射粉糰、不舉火、迎婆神祠郡守、製蟾蜍藥、掛鍾馗像等之舉,成為中國重要傳統節日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