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嘉 農作興學成福田

杜憲昌 |2017.05.30
4448觀看次
字級
接手水牛出版社,讓羅文嘉開啟實踐社會企業的開端。圖/資料照片
羅文嘉與太太劉昭儀(右)的學田市集。圖/資料照片
書店外,還擺放碾米機。圖/資料照片

文/記者杜憲昌 圖/資料照片

28歲擔任台北市新聞處長,38歲出任行政院客委會主委,曾是台灣最年輕政務官,備受矚目的羅文嘉, 2011年卻淡出政壇當起農夫,而後又再兼營書店、市集和餐廳,人生180度大轉彎,到底所為何來?佛光山台北道場「2017生耕致富講座—生活藝想家」專題,日前就邀請到羅文嘉、劉昭儀伉儷以「稻田、書田、種福田」為題,和大家分享他們人生後半場的轉折故事。

古人「學而優則仕」,他卻是「仕而優則農」,如此反其道而行,羅文嘉歸究原因,都是為了新屋圖書館的英文班。羅文嘉在客委會主委任內,對政府機關推動文化工作頻以建設場館彰顯政績的作法不以為然,透過各種方式的溝通,希望縣市政府能夠把經費多用在軟體的建設,以保存老祖先留下來的文化資產。

一天客委會收到一封桃園縣府的公文,計畫要在新屋鄉蓋一座客家文化館,羅文嘉為此特地與鄉長溝通,希望說服打消此意,但鄉長表示土地已經徵收,建築師也甄選好了。眼見無轉圜可能,羅文嘉思及自己在鄉村成長的經驗,轉而勸鄉長興建對地方更有效用的圖書館。為了讓圖書館發揮更大的功能,他提出開班讓孩子免費參與學習的構想,2009年新屋圖書館開始了第一屆的英文班。

成立英文班

提升孩子程度

羅文嘉說,他16歲離開新屋到台北念高中,發現鄉下孩子雖然不比都市孩子差,但有一個科目明顯落後,那就是英文,「40年前我的經驗是這樣,經過40年仍然沒有改變,甚至拉得更遠。因為都市跑更快,而鄉村則停留在原地」,所以他決定從社會找資源,讓不同村落的孩子可以在每周六、日集合到圖書館上英文課。

辦學需要經費,但後來羅文嘉離開政治圈,就不好意思再向朋友開口,英文班跟著也碰到了經費的問題。2010年羅文嘉父親過世,他返家陪伴母親,閒來無事,就整理起老父留下那棟位在田中央、已經廢棄2、30年的老磚屋。房子整理好,周圍田地仍是荒蕪,他轉而一想,不如就來耕田吧,種稻賣米的錢還可以給英文班。

羅文嘉自覺這是個可行的模式,問題是他並沒有實際耕作的經驗。起初找隔壁種田的阿伯「代工」,只提了不要用農藥、除草劑,要完全有機的要求,馬上被「打槍」,因為草長得比稻子快,不用除草劑,就得要自己動手挲草,這可是很辛苦的勞動,阿伯說,「給再多錢也不做」。

既然如此,那就自己來吧!羅文嘉找了過去任客委會主委時的司機阿德,還買了一部二手曳引機,兩人從網路上開始摸索學習,一步步地投入實作,好不容易要收割了,開割稻機來幫忙的農友卻發現,草太長,機器下不去。最後還是了動用各式的關係人脈幫忙,手工完成了第一期的農務。

秧苗減量 稻作反而豐收

羅文嘉說,眼見第一次收成碾出的白米,那高興難以言喻;可精算下來沒有獲利,卻又不禁轉喜為憂。怎麼辦?他後來更仔細研究終於發現,原來訣竅無他,就是把秧苗插得距離開一點,不要那麼密。他說,一般為了搶量,就以為行距要密一點,但這其實妨礙了秧苗生長的空間,而他把秧苗減量,反而是讓它們獲得更多的通風與養分,「這就和人一樣,現代人的病是怎麼來的?相信和我們每天吃的東西、生活型態與壓力都有關係。這是自然界的取捨,當它的生活環境改善,體質也獲得改善,稻子就不生病了」。

這是他從稻作中領略到的第一個道理,果然也讓他從第二期稻作就開始「轉虧為盈」,不僅可以繼續支持英文班,甚至還得以再增開打擊樂等其他班別。這就是「我愛你學田」以田興學的由來。

樂於分享 串起善美因緣

從英文班、農作、書店,到市集、餐廳、便當趴,再到今年底要開辦的自然學校,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卻能夠在羅文嘉、劉昭儀的生命中發展出連鎖效應,「分享」就是其間作用的最大核心。

羅文嘉說,上天會幫助想做好事的人,所以當你發願做一件好事,就有同樣想法的人,會來一起完成。如同在辦理英文班的過程中,有人來協助幫忙或提供資源;在經營書店、市集的過程中,因為就是想和大家分享真正好的、營養美味的食材,就會有人提供一些很好的意見,且真正做了之後,結果還都是超乎預期。

甚至包括他們後來開餐廳,想要更藉以實際分享這些經過他們嚴選的好食材,就有人介紹了從法國巴黎藍帶學校回來的年輕主廚,因為認同他們的理念,而願意捨棄原有很好的工作機會,委身在小市集裡,用他的專業技術來讓食材的美味得以加分呈現。

劉昭儀在臉書介紹自己做的便當菜,因為臉友的熱烈反應,發展成「我愛你便當趴」,每個月一位義工主廚做20到30個便當義賣,菜色由主廚決定,食材則由「我愛你學田市集」提供,而義賣所得全交由這位主廚決定捐給哪個單位,這些也都是因為基於分享的理念,引發一連串好的、善美的因緣。

羅文嘉說,水牛書店和我愛你學田在做的事,就是以土地作為核心,從土地長出作物,將作物變成食物,食物分享給大家,所以客人可以感受到食物的價值,還有書的附加價值,不管買不買書,但都可以看書,而這得到的盈餘,最後又再回饋給需要幫助的孩子,這就是羅氏社會企業的模式。他把這稱為是「善的循環」,希望能夠把他們認為好的生活方式、相信的價值,讓更多人一起分享。

改變經營 複合跨業養書店

從稻作跨足到書店經營,這是另一則故事了。

2012年的某一天,羅文嘉突然接到水牛出版社老社長彭誠晃的電話,原來彭誠晃年事已高,想退休了,卻又不捨多年經營的出版社,探詢羅文嘉是否有意接手。

水牛是彭誠晃在1966年大學畢業後,與其他6位生肖同屬牛的新竹中學同學所設立。40多個年頭,是二戰後極少數的本土出版社之一,對台灣文化啟蒙和民主運動有深遠的影響,而且很多書的版權都是買斷,若無人接手,這些就都沒了。

羅文嘉應允接手後,面對成堆的書如何處理?他決定先搬回新屋老家,於是雇請卡車,足搬了60多趟。但問題又來了,這些都是出版社過去40多年賣不掉的書,他又怎麼可能賣得掉?左想右想,又思及自己小時候在鄉下沒有書店可逛的景況,「那就開書店吧」。於是他把老房子的部分空間改裝,開起了書店,那就是他的第一家「水牛書店」。

「台灣鄉下為何少有書店?那是因為買書的人少。」羅文嘉說,既然市場結構改變不了,不如改變經營策略。所以,第一家書店鼓勵閱讀,採換書的模式,帶一本書來,就可以帶一本書回去。另外再在台北開第二家「水牛書店」,以都市書店的收入來支持鄉下書店的經營。

可沒想到,都市書店是較有市場機會,但真要生存卻也不易,更遑論還要獲利支撐另一家店。為了創造更多收入,羅文嘉設想跨業結合,試著在書店賣起了自種的米,而有了這一步,逐漸地,其他農作也開始在書店「攻城掠地」。

5年前的冬天,鄉下隔壁農友阿全種的地瓜,因賣不出去找他幫忙,於是書店又兼賣地瓜。銷路之好,大大出乎意料。有了地瓜的「開路」,接著他又再賣起農家媽媽種的青菜,最後,乾脆頂下書店隔壁的店面,開起了「我愛你學田市集」。

羅文嘉笑言,水牛書店到底不是水牛蔬菜店,看到台北人這麼愛吃蕃薯,卻沒有那麼愛看書,令他有點感傷;但再看到蔬菜的銷路之好,卻又讓他為這無意中得來的商機感到心喜。這讓英文班有了財務支持,讓鄉下書店也有了繼續生存的後盾,就結果論,算得上是樁好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