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story52 艾爾妮自助助人 對抗性侵暴力 走出創傷

楊慧莉 |2017.05.20
1159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上個月,女作家因受困於多年前的誘姦事件而走上不歸路,隨後引發社會各種回應。事實上,類似的性侵暴力事件經常上演,讓不少受害者躲在角落裡哭泣。兩年前,牛津大學新生艾爾妮也遭逢此劫難,她在第一時間挺身而出,為自己和所有受害者發聲,也鼓勵人們善用社群平台的正面力量,集結正氣,對抗所有不公不義,包括能造成二度傷害的各種偏差思想和情緒。

行動反擊
夜歸遭襲 身心受創


艾爾妮.威爾斯(Ione Wells)是牛津大學英文系的學生。前年四月尚就讀大一的她,於一天傍晚與朋友外出幫一位朋友慶生。慶生會結束,她搭乘最後一班地鐵回家。到了住家附近的車站後,她下車,再走十分鐘就到家。

當她轉過街角,看見家就在前方時,聽見有腳步聲緊跟而上,在還來不及意會發生什麼事時,一隻手已經摀住她的口,讓她難以呼吸;同時,身後的年輕人已經拽著她的頭髮,把她拖到地上,讓她的頭猛撞人行道,直到臉上開始流血,還一邊踢她的屁股和脖子,一邊在她大聲呼喊求救時扒她的衣服開始對她性侵,並要她閉嘴。當頭部每敲擊路面一次,艾爾妮隨即閃過「自己死定了」的念頭。

警察解開心結

艾爾妮的母親當時聽到求救聲便即刻報警,只是不知是女兒有難。當她打開家門時,便看到女兒和兩位前來解圍的鄰居,而歹徒已經跑掉了。不過,警方在半小時後追蹤到歹徒行蹤,找到他時,他正盯上另一名女子準備再度犯案。

在警局時,艾爾妮的第一反應是自責,覺得自己不該搭最後一班地鐵回家,直到警方對她說「老天啊,妳當然有權走在街上,而且覺得安全。千萬別對發生在妳身上的事感到內疚」,才釋懷。

警察的話讓艾爾妮隔天得以鼓起勇氣走過事發地點,拿點心答謝前來支援的鄰居。不過,儘管光天化日下,隔天再走在原本熟悉的街道還是心有餘悸,害怕不已。

事實上,艾爾妮所遭遇的事任誰都很難在短時間內釋懷。當時,她一離開車站就成了歹徒下手的目標,只

是她完全不知。在遭受歹徒襲擊性侵的個把小時後,她光著腳、上身赤裸且全身瘀青的在警局內接受拍照供法庭存證。

書寫淨 化創傷

當下和緊跟而來的數周,艾爾妮備感受傷、羞恥、沮喪和不公,讓她決定以「書寫」這種她認為最自然的方式排解以上諸多負面情緒。

於是,她寫了一封信給加害者,以第二人稱「你」來指稱對方那晚的性侵暴力行為已經嚴重傷害到她所屬社區。

為了強調對方行為所引發的效應,艾爾妮這樣寫著:「你有沒有想過你身邊的人?他們是誰,我不知道,因為我對你一無所知,但我知道,那晚你不僅攻擊了我。由於我是別人的女兒、朋友、姐妹、學生、表妹、姪女、鄰居等等,你傷害了我,也等同傷害了我所屬的社群及裡頭的每個人。你違反了我所維護以及這些人所代表的真理,即這世上好人總多過壞人……雖然你攻擊了我,但我如今又搭地鐵返家了。我們不會因為你的行為而視天黑走路回家不安全,我們還是會搭最後一班地鐵返家,還是會一人獨自走在街上,因為不覺得這樣就是置自己於險境。如果有哪個成員遭受威脅,我們會持續聯手捍衛他的安全,像個軍隊那樣,這場仗,你是打不贏的。」

引發迴響
受害者何需內疚?


書寫當下,艾爾妮身邊雖不乏支持的朋友和家人,但不免覺得與周遭格格不入。她不知道誰過去有類似遭遇;雖讀過相關的報導和統計數字,也知道性侵事件有多頻繁,卻還沒碰到哪個人談論過此經驗。

由於當時在校刊擔任編輯,她決定把這封信印在刊物上,希望能藉此連繫到校內的其他同病相憐者。在信末,她增闢了一個名為「不內疚」(NotGuilty)的話題標記欄目,要求其他受害者也能寫下自己的經驗,藉此強調性侵倖存者可以坦承此事而無須感到羞恥或內疚,也同時彰顯所有的受害者都可勇敢面對性侵之事。

公開信瞬間爆紅

出乎艾爾妮意料之外的是,公開信幾乎是一夕爆紅。不久,校刊就收到上百個故事,寄發者來自各地男女,於是編輯團隊把故事Po在她所成立的新網站「不內疚網」,原本單純的話題標記欄目於是擴大為一項運動。

舉例而言,有位四十幾歲的澳洲母親說自己曾於外出時被一名男子尾隨至廁所,然後被摸下體;一名荷蘭男子在倫敦被約會對象強暴,當他報案時沒人當一回事;一名叫做妮琦的女子說自己成長過程中一直遭受父親的性騷擾。

隨著艾爾妮編輯團隊收到的訊息愈多,透露希望的信息也慢慢出現,因為受害者聽見社群勇敢面對「性侵」和「咎責受害者」的諸多聲音後都充滿力量。有位叫「奧莉維亞」的女子曾被她所信任和關心的人性侵,在看了許多人的故事後感到希望,她說:「如果有這麼多受害女子能繼續過她們的人生,那我也可以。她們的故事鼓舞了我,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這麼堅強,我相信我可以的。」

隨著愈來愈多的推文出現,艾爾妮的公開信被重新印製並登上英國國內報紙的版面,還被翻譯成多國語文。

性侵犯終遭懲處

另一方面,性侵艾爾妮的十七歲罪犯當晚被逮後坦承犯案,隨即在事發三周後於倫敦少年法庭被判刑。

罪犯遭懲戒,正義獲伸張,艾爾妮在得知消息後表示,「準備回歸正常校園生活了,但不打算出席當天的宣判,與性侵犯碰面,因為覺得沒有必要,除非自己的出現可以讓結果有所不同」,並聲稱自己為此事所付諸的行動並非想報復,只是希望類似憾事不再發生。

此外,期間所獲得的廣大迴響讓她很感動。她先前並不知道身邊同學也有人遭性侵,但此刻都向她吐露心聲。她的那封公開信就有如拋磚引玉,讓許多人獲得勇氣談論自己的經驗。

性侵受害者鮮少會挺身而出,但艾爾妮卻選擇放棄匿名的權利,讓其他受害者找到發聲和紓解的平台,最重要的是,不再自責,正如一位匿名的受害者所言:「我厭煩了不想外出;厭煩了不想與父母四目交接,因為他們責怪我讓此事發生。而今,我不再為所發生的事內疚,不再允許任何人覺得我該為此事活該受罪。」

伸張正義
善用社群 正面影響力


艾爾妮的公開信受到媒體關注,變成新聞頭條。對此,艾爾妮有所深思和警醒。她知道性侵案早就不是什麼新聞,但公開信和所引發的運動卻是!且重點在於新聞發聲者不是媒體人或評論者,而是一個個有此經驗的受害者,藉由發聲,知道自己並不孤單,也不該為所發生之事內疚自責。

媒體應謹言慎行

而今,網路時代各種社群媒體蓬勃發展,民眾發聲或為他人聲援已非難事。不過,艾爾妮覺得「這可能讓人覺得好過些,因為悲憤情緒得以宣洩,但事實上什麼也沒改變,更糟的是有時還會淹沒那些受害者的聲音,他們的需求才是真正需要被聽見的」。

艾爾妮認為,有些人面對不公充滿焦慮,他們為了趕快解決問題而到處找箭靶,過程中反而豎立了更多的心牆。舉例而言,有家英國小報登出她的公開信時所附上的標題卻是「牛津學生為了羞辱性侵犯而成立線上運動」。但艾爾妮根本無意於羞辱任何人,她只是提供一個可讓人們訴說和傾聽的平台。

有些網路酸民甚至製造更多的不公,把性侵者的種族、階級拿出來評論一番,散播自己的偏見毒素。艾爾妮知道這些人絕不會當著大家的面說,但透過家中螢幕後的社群平台就會為所欲為,忘記自己的公開言論是會對人造成影響的。

艾爾妮心知肚明「人們難免會想對那些傷害、對不起我們的人產生報復心裡」,但她呼籲「如果我們希望將這種不公不義的負面事件轉化為正面的社會變革,一定要打破這樣的惡性循懷」。

讓網路凝聚人心

為了避免網路媒體淪為人們洩憤甚至散播仇恨的管道,她建議人們在運用此平台時能思索兩件事。首先,捫心自問:「為何會覺得不公?」對艾爾妮而言,答案包括了有人傷害別人卻以為自己可逍遙法外,還有一堆善男信女獨自默默忍受性侵傷害,不僅無人關心此事還要承受苛責。

再來是問問自己「能否扭轉情況」,如將性侵犯繩之以法、透過公開討論不再苛責受害者造成二度傷害等。艾爾妮認為,性侵問題千頭萬緒,要一次解決,恐怕不容易,但透過社群平台人們至少可以教育大眾、鼓勵對話,讓在位者借由聆聽當事人的心聲正視此議題。

有些問題可能因複雜而很難讓不公的情緒立刻獲得平復或扭轉。對此,艾爾妮覺得倒不如從另一個角度回應,想想自己不能做什麼,像是「別」再鼓吹更多的偏見和仇恨,「別」再隨意論斷當事人。

「有時不即刻回應反倒是最好的回應,因為人都會因不公而激起負面情緒。我們需讓犯案者扛起刑責,但無須墮入一種鼓勵羞辱和不公的文化。網民常常會忘了批評和侮辱之間的差別。讓我們三思而後言!在眾聲喧譁的網路時代,別讓當事人的需求隱而不彰。」艾爾妮認為唯有透過這些貼心之舉,才能讓網路成為一個強而有力的公義平台,也才符合網路「凝聚而非分裂人心」的建置初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