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社交場合 醫:社會焦慮症

陳玲芳 |2017.04.21
1051觀看次
字級

【記者陳玲芳新北報導】從職員升上主管,原本是三十八歲許小姐夢寐以求,但去年升職後需要經常接觸開會、報告等社交情境,他開始覺得工作壓力變大並擔心自己表現不好、害怕長官失望,後來更逐漸演變成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甚至出現心悸、胸悶、手抖情況,求診身心醫學科,醫師診斷確定許小姐罹患「社會焦慮症」,透過合併藥物與心理治療並持續穩定回診追蹤,許小姐如今已能克服工作壓力,正常上班。

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黃長治表示,「社會焦慮症」又名「表現焦慮症」,畏懼社交情境如上台演講、表演、上班開會、朋友聚會、跟陌生人講話、跟異性講話等情況為主。患者常常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別人會不喜歡自己,盡量逃避社交場合。

黃長治指出,社會焦慮症的國人盛行率統計高達一至二成,是高度遺傳疾病,遺傳率約五到七成。患者出生就具有焦慮體質,例如有些嬰兒只要被主要照顧者以外的人抱就會大哭,就有易焦慮體質的可能,但未必未來會發展成社會焦慮症。典型個案好發年齡層約在十五歲,但也有許多人於中年以後才出現症狀。

社會焦慮症病程是連續性的,一般患者在暴露於社交情境前會有預期性焦慮,輕微者會有難以入睡、想東想西、擔心害怕自己表現不好,嚴重者則產生身體症狀如心跳加速、手抖、胸悶、哽塞感、常態性頭暈、不想出門等情形,未經治療可能合併恐慌症、憂鬱症、酒癮、藥癮等疾患。

黃長治呼籲,身邊親友若罹患社會焦慮症,要避免用批評、詆毀、謾罵的語言刺激患者,盡量用包容、關懷的同理態度,讚美、正向鼓勵來陪伴患者,早日度過病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