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鋒71 《僧侶與哲學家》作者李卡德: 誰說人不自私天誅地滅?

楊慧莉 |2017.04.15
2264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美國總統川普一上台,為了繼續推展經濟,推翻前政府的環保政策,自圓其說要兼顧環保與經濟,而無視於近百年來人類因過度開發資源對地球所造成的傷害。今有哲學家李卡德站在地球永續的角度,要人類別再短視近利,作繭自縛,並從「心」尋找快樂的源頭。他的呼籲和主張顛覆了「人不自私天誅地滅」的說法……

永續之道
人不自私 天長地久

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 1946-)生於法國,父親為哲學家,母親為抽象派畫家。他早年從事生化研究,曾在巴斯德研究院研究分子遺傳學,在完成博士論文後,為了追尋形而上的快樂,毅然決然放棄科學研究生涯,移居到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區鑽研藏傳佛教,於一九七九年正式出家,成為一名佛教僧侶。

創作翻譯作公益

潛心修佛之餘,李卡德寫書、翻譯、用相機記錄精神導師以及寺院生活。知名創作品有《為動物辯護》、《雪域城堡》、《坐禪藝術》等,以及與父親用對話體合著的《僧侶與哲學家》,此書大獲好評,並被譯成21種語言,近作為《快樂學:科學家僧侶修練幸福的24堂課》;他從藏文翻譯的作品有《開悟的門檻》、《優雅的噴泉》、《在大悲心中》等;並出版攝影圖冊,有法文版的《西藏的精神》、《西藏的跳舞僧人》等。

李卡德將所有的稿費收入用在他於西藏、尼泊爾和印度所從事的一百二十個人道援助項目,諸如診所、學校、孤兒院、老年人中心、橋梁修建等。

兩千年,他加入一個以促進科學界與佛學界交流為宗旨的組織「精神與生活研究所」(Mind and Life Institute),積極參與有關心靈的長期修練對大腦(神經元的可塑性)影響的科學討論,這類探討也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德國萊布尼茨的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進行。

洞悉當代的挑戰

多年的修行後,李卡德相信「快樂」一如其他重要追尋,亦可透過努力和心智的訓練獲得。但不僅對快樂,他對人性和當代人類所面臨的挑戰亦有鞭辟入裡的看法。「人類具有行善或使壞的強大潛力,一切取決於動機。」這是他對人性的觀察,而動機正確與否將攸關人類能否解決個人、社會及新的挑戰。

根據李卡德的觀察,個人的挑戰在於我們準備採取什麼樣的心態看待生活難題,換句話說,是要讓我們的心成為益友或損友,碰到事情自我紓解或糾結不已;社會挑戰則往往來自世間貧富不均、不公不義的現象,這種挑戰古今中外皆有,不足為奇。至於當今人類所面臨的新挑戰又為何呢?

「一萬年前,地球只有五百萬人,不管人類在上頭如何撒野,地球很快就自我修復了,但工業和科技革命後,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人口爆增,資源濫用,地球負荷到達臨界點,這是李卡德所觀察到的新挑戰、新隱憂。以當前人類濫用資源的速度及衍生的地球暖化效應來看,已經威脅到許多物種的生存權益,預計照這樣下去,「二○五○年前,地球上將有百分之三十的物種會消失」。

利他動機是救贖

儘管如此,許多人仍短視近利的不顧後果,如億萬富翁史提夫.福布斯(Steve Forbes)就說過「我不可能為百年後會發生的事改變自己」的話。

對李卡德而言,人類當前有三個時間刻度的利益衝突需調解:短期起起伏伏的市場經濟問題,超過十年、二十年以上的中期生活品質問題,以及長期的環境問題。過去十年來,他全球走透透,與各地的經濟學家、科學家、哲學家、環保學家、思想家交換意見,即便發現環保學家與經濟學家間的對話很難有共識,但仍發現有一個觀念可以解決這三個時間刻度的衝突問題。

「這個觀念就是『利他』的想法。」李卡德表示,「因為利他,就會建立一種關懷的經濟,讓財經為社會效力,而非反其道而行;因為利他,個人所行所為就會為社會帶來福祉,消弭不公,否則國泰民不安,所為何來?因為利他,就不會再以現今這種速度洗劫地球。」

因此,「解決當代挑戰而讓地球得以永續的最好方法就是培養利他的動機。」李卡德得此結論。換句話說,人只要不自私就能天長地久,此見解徹底顛覆了「人不自私天誅地滅」的說法。

快樂泉源
來自你好我好大家好

如果利他主義是解決當今環保問題的答案,問題是人類做得到嗎?特別是許多哲學家都認為人類生來自私。

對此,李卡德持保留的態度,因為已有許多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研究結果顯示情況正好相反。他的朋友,知名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拜森(Daniel Batson)終其一生都在做相關的研究;他發現,儘管我們有時候很自私,而且有些人的狀況比別人更嚴重,但也有很多人卻是會為他人著想的,看到有人受苦,常常因無法忍受而伸出援手。此發現與上周專題人物心理學者阿比蓋兒的觀察如出一轍,即憐憫心是利他主義的原動力。

快樂是種選擇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曾經做過一個有關快樂的研究,列舉十樣包括薪水在內會讓人類快樂的原因;其中最攸關人類是否快樂的首要原因是人際關係的優劣。這代表人類寧可眾樂樂,也不願獨樂樂;見人有難,必定拔刀相助,見義勇為。人類的利他性由此可見,快樂的泉源也常基於此。

李卡德在修行之地喜馬拉雅山有一百多個人道計畫,這讓他很喜樂,有些心理學家聞此卻以奚落的口吻表示:「噢,你這種工作跟利他無關,你只是在自爽。」

不管心理學家如何定義他的人道計畫,李卡德堅信,這都是個人選擇問題。如果快樂是自我選擇,利他行為亦然。他舉二次大戰期間特羅米牧師(Pastor Andrē Trocmē)人道救援的故事為例。這位牧師和妻子冒著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危險,成功救出三千五百名猶太人。他們的善行義舉絕對是利他行為,也是個人選擇問題。

光同理並不夠

既然希望他人幸福的利他主義確實存在,多數人也有好生之德,能因認知到別人的快樂或愁苦而心生同理心,但李卡德卻認為「光有同理心並不夠」,因為老是看人受苦,久而久之自己都會沮喪、崩潰,人還需要沉浸在慈悲的氛圍裡。馬克斯.普朗克人類認知與腦科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Human Cognitive and Brain Sciences)的塔尼亞.辛格(Tania Singer)的研究就顯示,同理心和慈悲的大腦網路是有別的。

針對當前所面對的環境挑戰,李卡德認為是人類進化思路的時候了,說白了,就是如何化個人對親朋好友的小愛為對周遭物種的大愛,讓利他思惟成為個人生活的準則。

心性陶冶
如何建立利他社會?

一旦人人具有利他思惟,利他社會指日可待。但要從何做起?

李卡德提出兩個改變面向,即從個人和社會做起!

利他思惟可訓練

首先是改變個人思惟。但人有可能從一個自我中心者變成利他主義者嗎?

答案是肯定的。已經有研究證實,一個人在接受愛與關懷的正念訓練後,腦中的結構和功能會發生改變,且時間不用太久,每天二十分鐘的禪修,四周後腦部就有明顯的變化。

由此可見,個人改變是可能的,且無須透過基因演變,那太費時間,可能需五萬年,脆弱的地球可等不及。因此,與其等待緩不濟急的基因進化,不如從個人修行的文化演進著手。

關懷經濟是王道

另外,有關社會改變部分,李卡德提出三點建言:

※以合作代替競爭:孩子在校學習,應強調合作而非競爭;公司間可以有競爭,但內部運作應傾向合作而非競爭。

※促成永續式和諧:未來不該再強調永續式的成長,要重質不重量,以少做多,減少不均,促進社會和諧。

※建立關懷式經濟:經濟學家解決不了貧富不均問題、阻止不了物滿為患及危害海洋的問題。因此,未來的經濟需負起關懷地球的道義責任,將利他之愛擴及地球上其他一百六十萬物種,讓眾生平等,和諧共處世間。

李卡德祝願這場利他性的變革能夠成功,讓地球永續,生命長存!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