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story 49 心理學者阿比蓋兒: 無私之心 其來有自

楊慧莉 |2017.04.08
1528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如果人類是邪惡的,為何有人會捨生取義?」這是心理學者阿比蓋兒多年前因一場車禍大難不死後的質疑。因此質疑,她鑽研起善惡之心的終極緣由,也因而走上一條不同的人生道路。透過她的研究,孟子與荀子
的人性本質爭論似乎亦可休矣。...

意外人生
一場車禍成學者

阿比蓋兒.馬許(Abigail Marsh)目前是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心理系和跨學科的神經學計畫副教授,主要鑽研社會與情感神經學。她的研究方法多樣,包括從典型和非典型的人口群中審視青少年及成年的腦部功能與結構造影,也從行為、認知、基因和藥理學技術尋求解答。

目前,阿比蓋兒進行的研究計畫之一是,捐腎者的腦部造影和行為研究,以及行為嚴重偏差兒童╱青少年的腦部造影研究。她的研究取向要從她青少年時期的一場奇特遭遇說起。這場遭遇甚至讓她的人生改道,走上學術之路。

生命中的貴人

十九歲時,阿比蓋兒開車回家,行經高速公路,突然有條小狗不知從哪兒衝進她的車前。為了閃避小狗,她緊急轉道,結果最後還是撞上小狗,不僅如此,整個車子殺進快車道,逆向對著來車,更糟的是,引擎不動了。當時,她心想,這下完蛋,要命喪黃泉了,但就在千鈞一髮之際,奇蹟發生了!

一名英勇男士開車路過,目睹她的奇慘遭遇,當機立斷,把自己的車先停一旁,衝過四個車道,在黑暗中幫她解圍。他鑽進車子,趕快讓車子再度發動,然後載著她回到安全地帶,確定她沒事了,便回到自己的車子,開車離去。

英勇的救命恩人當時沒留下自己的姓名,受到驚嚇的阿比蓋兒也忘了要謝謝人家。她只記得這人長得有點像年輕版的電視演員伊卓瑞斯.艾巴(Idris Elba)。對此人,她一無所知,只知道他當時冒著生命危險救了她一命,讓她銘感五內,最後變成一股強烈的求知渴望。

阿比蓋兒想知道,究竟是什麼力量驅使這人當下願意不顧個人安危解救一個陌生人的生命?換句話說,無私的利他之心起自何方?

栽入利他研究

事實上,阿比蓋兒的人生也因那晚刻骨銘心的重大事件而改變。她成了心理學者,致力於了解人類的利他行為

,諸如它來自何方、如何發展、發揮到淋漓盡致時的面貌等。她覺得「這些問題對於了解人類社會性的基礎面向很重要,特別是包括哲學家、經濟學家在內的許多人都相信人性基本上是自私的,人類的一切作為都是以自己的福利為考量」。

「人類要是真那麼自私,怎麼會有人冒著生命危險,無私地拯救一個陌生人?」

由於相關研究並不多,阿比蓋兒為了找尋解答,了解貴人對她伸出援手時的心態,便一頭栽入了利他行為的研究。

生理有別
冷血者vs.熱血者

利他的行為有多種,且有程度之別。阿比蓋兒認為救命恩人的行為已達到最大等級了,即為了他人的利益而罔顧自身的權益。

顯然,憐憫心是利他主義者助人的主要動力。如果是這樣,為何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悲天憫人?是否他們的腦子基本上就跟一般人不太一樣?

杏仁核惹的禍?

為了一探究竟,阿比蓋兒從研究與利他主義者行徑正好相反的「心理變態者」(psychopath)著手。這是一般心理學者在了解人性基本面向時會採取的方法。「心理變態者」有些冷血,對人漠不關心,更遑論助人。此外,他們還有反社會的暴力傾向。

於是,阿比蓋兒與同事在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首次對心理異常的青少年進行腦子造影研究。結果顯示,心理變態者有三項特點,這在其他人的研究裡也獲得證實。

首先,心理變態者一般而言無感於他人的情緒反應;別人若感到沮喪,他們無法察覺,也無法辨識他人臉上的驚恐神情。但看出別人的害怕和沮喪,卻是憐憫心和助人的動力來源。

第二個特徵是,相較於健康的成人和小孩,心理變態者腦中用以辨識恐懼表情的器官「杏仁核」(amygdala)反應比較不活躍,有時甚至完全無動於衷。也難怪他們無法察覺別人的沮喪和痛苦。

第三個特徵是,心理變態者的「杏仁核」比正常人小了百分之十八到二十。

何以無分別心?

不過,阿比蓋兒的研究重點不是了解為何有些人對他人漠不關心,而是為何有人總是為別人著想。如果冷血的心理變態者有以上三項特徵,熱血的利他主義者是否也有屬性正好相反的這三項特徵?

於是,他們研究了另一組人的腦袋。這些人是了不起的利他主義者;他們願意將自己一顆健康的腎臟移植給病入膏肓的陌生人。研究結果顯示,他們先前的預設完全正確:利他主義者較能察覺他人的恐懼、較能偵測到別人沮喪的蛛絲馬跡;他們腦中的杏仁核反應確實也比一般人活躍,杏仁核也比一般人的要大,約大個百分之八。

儘管如此,阿比蓋兒認為這些人最難能可貴之處是,他們的愛心不只針對自己的親朋好友,還擴及那些與他們毫無關係的人,就像當初那位救她一命的非親非故者,這才是這些利他主義者最不凡之處。何以如此?

生理上的原因給了部分解答,阿比蓋兒決定親訪這些「偉人」,進一步挖掘真相。

文明演進
利他主義者趨多

基於研究,阿比蓋兒現在終於有機會詢問這些大善人為何願意捐腎給陌生人了。

然而,當她問說:「全美願意捐腎者不到兩千人,你是少數的那幾位。為何多數人不願意,你卻可以。為何你可以如此不同?」受訪者多半不知從何說起,頂多說:「沒什麼啊,我不特別呀,就跟每個人差不多。」

擺脫自我中心

答案看似一點都不特別,但阿比蓋兒卻認為別具意義,因為這意指「利他主義者不自我中心,不覺得自己比別人更好或更重要」。當她問其中一位捐腎者此舉對其意義,後者回答:「這跟我是什麼人沒有關係,我並不獨特,你的研究將顯示其實我跟你是一樣的。」

關於利他主義者的不自我中心,阿比蓋兒以「謙遜」形容他們的人格特質。羅馬神學家暨哲學家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曾表示一旦人具備了此特質,就已有了天使的樣貌。為何如此?

「這是因為人的生活圈裡不設立中心點,就沒有所謂的內外之別;他們不覺得哪個人不值得自己關注或是需要特別關注。我想,正是這點讓偉大的利他主義者脫穎而出。」阿比蓋兒表示。

拜好生活之賜

而根據她的觀察,這種世界觀正在普及,社會上有愛心的人愈來愈多,像是心理學家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等學者曾表示世人愈來愈無法忍受看到別人受苦。如此一來,將有助於各種殘暴行為的消弭,同時也將促成更多的利他行為。

最好的明證是,「一百年前的古早人會認為正常人捐血和捐骨髓給陌生人很不可思議,但現在卻稀鬆平常。」依此類推,阿比蓋兒預測,一百年後的未來人或許也會慷慨捐腎,就像今天的捐血行動那樣平常。

關於這些讓人驚喜的改變,她歸諸於生活水準的提升,讓人們有餘力關注他人的需求,才會引發一連串有益他人的善行義舉,從當義工、慈善捐助到捐器官救人等不一而足。

即便如此,阿比蓋兒發現,社會上卻普遍存在世道愈來愈壞的說法,「或許這是因為我們得知太多遠方的受苦情事,一旦過度關注就不免杞人憂天」。

不管如何,阿比蓋兒從生理和文化的視角所看見的是,利他行為和憐憫之心就跟殘暴一樣都根於人性,但或許前者還多一點。

雖然有些人天生就對他人的痛苦更能感同身受,她相信多數人其實都有能力走出自我中心,讓悲天憫人的胸懷也觸及陌生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