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摩擦 非退化 膝關節回春 不是夢

陳玲芳 |2017.03.11
17250觀看次
字級
呂紹睿醫師發現,退化性膝關節炎根本不是「退化」,而是「摩擦」。圖/呂紹睿醫師、時報出版提供
護膝三運動 每天只要有空,就做一下「股四頭肌強化」運動、「抱膝」運動、「壓膝」運動。 運動3:壓膝運動。圖/呂紹睿醫師、時報出版提供
護膝三運動 每天只要有空,就做一下「股四頭肌強化」運動、「抱膝」運動、「壓膝」運動。 運動2:抱膝運動。圖/呂紹睿醫師、時報出版提供

「你還在喝葡萄糖胺?還在打玻尿酸?甚至打昂貴的血小板?」不少人為「退化性關節炎」所苦,有鑒於多數國人還在用錯誤的觀念進行錯誤的治療,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呂紹睿醫師登高一呼,提出一項「革命性的新發現」:退化性膝關節炎根本不是「退化」,而是「摩擦」。因此,只要把握治療的黃金時期,恢復健康膝蓋不是夢。

日前,五十四歲的香港歌手鄺美雲,在臉書上自揭膝蓋出狀況,可能與她常穿高跟鞋走路有關,經診斷為膝蓋軟骨退化後,醫生要她多休息,暫時避免運動,上下樓梯時要用樓梯輪椅代步。對此,骨科醫師紛紛指其為「退化性關節炎」的早期徵兆。

按照一般說法,「退化性關節炎」跟遺傳、性別、年齡有關,其症狀最先會在膝關節彎曲和打直時感到疼痛,接著會腫脹、微熱、僵硬、卡卡,到連走路都痛,行動愈來愈受限。於是,患者也一步步走向傳統治療三部曲:服用葡萄糖胺、施打玻尿酸、關節鏡手術或置換人工關節。

點出醫界長期誤解與危機

行醫三十餘年,從事「退化性膝關節炎」單一疾病診治工作近二十年,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呂紹睿醫師,最近以其革命性的研究發現,出版《自己的膝蓋自己救》一書,點出醫界長期以來有意無意的「誤解」與「危機」。

呂紹睿說,四十歲以上的中年膝痛患者如果去找醫師,由於X光檢查總是會看到或多或少軟骨破壞的現象,因此幾乎都被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然而,傳統療程並不能根治「退化」性膝關節炎,反而讓各種另類療法有很多發揮的空間,花錢事小,因此延誤病情,就得不償失。

他指出,目前全世界接受正統訓練的醫師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病人的標準治療建議依序是:復健、服用消炎止痛藥、補充軟骨成分製劑(葡萄糖胺)、注射潤滑保護製劑(玻尿酸),若無效,則建議注射血小板濃縮製劑(PRP)。最後,就只好換人工關節。

內側皺襞與內側摩擦現象

根據呂紹睿長期觀察,以及近十年來的研究,約九成患者的病痛,真正原因並不是「退化」,絕大部分是「內側皺襞」與「關節」的摩擦,造成「內側摩擦症候群」。

正常人膝關節平均每年彎曲多達百萬次,每次膝蓋彎曲、伸直時,內側皺襞與關節股骨內髁會互相摩擦而產生物理及化學破壞,隨著年齡增長,內側皺襞與股骨內髁摩擦達數千萬次。因此,原本像新鮮絲瓜一樣柔嫩的內側皺襞,經年累月摩擦後,最後會變成像菜瓜布一樣粗糙。

人在年輕時,內側皺襞是平滑且薄的半透明狀;至三、四十歲時內側皺襞開始纖維化,漸漸失去彈性而變硬;五十多歲以後即出現磨損、發炎,對關節軟骨的破壞逐年增加。

「內側皺襞」終其一生會影響膝關節的活動,也會因為每個人的日常活動及工作狀況不同,而造成膝關節不等程度的「退化」。當內側皺襞發炎、變厚、缺乏彈性時,就會磨損股骨表面的軟骨。

保養膝蓋首要避免內側摩擦

呂紹睿說,內側皺襞本身被重複夾擊而產生的發炎現象,也會釋放出有害的化學物質,使關節軟骨逐漸崩解。軟骨磨損或崩解後產生的碎片,會掉到關節中,產生更多不正常摩擦,導致軟骨加速破壞,致使膝關節繼續「退化」。

「內側摩擦現象」造成軟骨的破壞程度與個人的日常生活使用狀況有關,磨擦次數與程度少,軟骨就能及時修復,反之,若磨擦次數與程度過多,軟骨趕不及修復,就會被誤認為是「退化」。

基於這樣的認知,他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所採取的「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是透過微創手術除去「內側摩擦現象」、調整軟骨間的壓力、並清除關節內所有會破壞軟骨的因素,恢復膝關節原本的健康環境,軟骨自然就會自行修復了。

膝蓋彎曲角度是關鍵

呂紹睿說,人類自然的移動方式(如走路、跑步),在受力的站立期,膝關節的彎曲角度並不會超過三十度,軟骨是完全不會受傷的。間歇的壓力(跑、跳)能促進軟骨的新陳代謝,並不會傷害軟骨。

「內側摩擦現象」的破壞作用,取決於彎曲角度。以中年人的內側皺襞為模擬對象,彎曲角度超過五十度,軟骨就會被磨損。然而,急性發炎的內側皺襞,隨時都在腐蝕軟骨,些微的彎曲,都可能造成夾擊現象,而加重疼痛症狀。他提醒,內側皺襞引起的「內側摩擦現象」是引起膝痛最常見的原因,無論是日常生活、運動或工作中,只要心中有「內側摩擦現象」的影像,就能適度的自我保護膝蓋。當膝蓋出問題,要先檢討是哪些動作讓內側皺襞發炎,針對這些原因尋求改善,才能根本解決問題,疼痛也就自然緩解,不藥而癒。

平 時保養

護膝三運動與四部曲

每天只要有空,就做一下「股四頭肌強化」運動、「抱膝」運動、「壓膝」運動,即可保護膝。

一、起床

晚上睡覺時,因身體長時間平躺少動,血液循環緩慢、靜脈回流差,發炎的內側皺襞就會變得更為腫脹,半夜或早上起床時,會覺得膝蓋卡卡的。呂紹睿醫師說,這時先不要急著下床,平躺或是坐在床邊,慢慢的重複伸直/彎曲雙膝,並用雙手揉揉膝蓋,尤其是膝蓋內側,大概持續三到五分鐘,讓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後再下床,就能順暢自如。

二、上廁所

起床後,大家的第一個動作就是上廁所,這也是每個人(尤其女性朋友)天天必須重複好幾次的動作。呂紹睿醫師建議,家中最好不要安裝「蹲式」馬桶,改用「坐式」馬桶,外出也盡量使用坐式馬桶。不管蹲或坐,最重要的是謹記「慢」字訣,動作要盡量放慢。另外,也可以扶著牆壁或是加裝扶手,避免內側皺襞因膝蓋快速、突然的彎曲而被膝蓋骨夾擊。

三、爬樓梯

「爬樓梯傷膝蓋」,是最常看到或聽到的保健警語。呂紹睿醫師說,其實只要懂得如何爬,爬樓梯不見得會傷膝!有膝痛問題的人,盡量避免爬樓梯,如果非得爬,建議以「膝蓋微彎」的姿勢,減少膝關節彎曲的角度,一步一步慢慢爬,適時以扶手幫忙使力,配合腦中想像的內側皺襞摩擦情景,就能避免傷害了。

四、騎腳踏車

腳踏車運動主要是鍛鍊關節周邊的肌力,如果肌肉無力,導致關節運動時的穩定度不夠,就容易受傷。呂紹睿醫師說,運動膝關節需要不斷重複彎曲伸直的動作,內側皺襞很容易就被膝蓋骨夾到。如果真的想騎,坐墊不要過低,避免膝蓋彎曲的角度過大,也要注意伸直、彎曲時,肌肉用力與放鬆的節奏(口訣:用力踩下,輕鬆縮回),減少內側皺襞被夾擊、受傷的機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