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鋒68 甘珍妮顛覆 都市建築的基調

楊慧莉 |2017.02.18
1886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為了更好的發展,人類傾向移往都市,造成都市人口密集,多半只能窩居在
高樓林立的一角,不僅回到家後就關起門來,左鄰右舍甚少往來,也離大自然
愈來愈遠。美國建築家甘珍妮卻企圖改變都市人的宿命,而在建築的設計上「
動手腳」,一改疏離的都市居住樣貌,讓都市空間變得更「自然」,也更有「
人味」。...

建築理念
善用生態觀 宜居宜家


珍妮.甘(Jeanne Gang, 1964-)成長於伊利諾州貝爾維迪爾市,畢業於伊利諾州大學建築系,並擁有哈佛設計研究院的建築碩士學位;曾任職於荷蘭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位於鹿特丹的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後來成立了「甘氏建築師工作室」(Studio Gang Architects),這是一家辦公室位於芝加哥和紐約的建築暨城市設計公司。

自許為關係建造人

作為一名建築師,甘珍妮在國際上以投入社會的設計程序見稱,此程序以建立個人、社群和環境間的關係為前提。

事實上,她自許為「關係建造人」,即便多數人對建築師不會作此聯想。畢竟,一般人以為建築師只是設計建物和城市。

然而,對甘珍妮的工作團隊而言,「他們設計的卻是關係,因為都市的一切都與人息息相關;人們為了各種互動和交換匯聚於都市,在高樓林立的天際線下與昆蟲、植物、動物和天氣合演一齣協奏曲。」

環顧今天的都市居處,甘珍妮發現已經漸漸失衡了,因為「氣候變遷,棘手的政經問題都讓都市人備感壓力」。不過,她卻從生態的角度找到了解決之道。

「生態學家不光是看個別物種,還看待他們與環境的關係;專注於生態系統各部分間的關聯,以及之間用以延續生命的平衡關係。」後來,甘珍妮和她的工作團隊將此生態見解運用於建築上,利用實體空間建構人際間更緊密的關係。

打造多功能的中心

舉例而言,甘珍妮的團隊最近幫密西根州的卡拉馬祖學院設計一個名之為「弓中心」(Arcus Center)的社會正義領導中心。學校希望這棟建築能打破不同團體間的藩籬,能針對社會正義進行更多有意義的討論,而學生希望有個可以進行文化交流的地方,一個可以讓他們一起做做食物、聚集在壁爐前交談的地方。另外,他們還希望社會正義的工作對外有能見度,能連結外界的社區。

對於一個能符合上述特性的社區聚會場所,全球並不多見。過程中,甘珍妮的工作團隊參考了馬里共和國(Mali)長老們平起平坐直視對方的開會方式。

後來,工作團隊打破建築規則,在「弓中心」的正中央設計了一個廚房和壁爐。

而今,此中心不僅適合大型的社交聚會,也成為與人初次碰面的理想場所;人們經過廚房,可以看見那裡的活動,也可以圍坐壁爐旁跟人分享事情,或是與大夥兒一起念書。

讓大夥兒齊聚一堂

甘珍妮團隊所打造的這棟「弓中心」,用的是積木式的工匠法,類似砌磚,只是他們用的不是磚頭,而是木頭。由於技術性不高,人人可上手,在建造時就能邀大夥兒共同參與,而這才是重點所在。

另外,建築本身也非常環保:以樹木為本的建材成長中吸收二氧化碳,釋出氧氣,而今使用它們成為牆面建材,便等於把二氧化碳鎖在牆裡,減少汙染。

因此,甘珍妮團隊之所以選擇這種建造方式,便是想用建築連結人類彼此及與環境的關係。

而這招是否奏效了?答案是肯定的!

有愈來愈多人進到這棟建築。許多人藉由常在壁爐旁交談和參加課程計畫,開始申請成為「弓中心」會員。事實上,自建築啟用以來,會員增加了十倍,證明它具有凝結力,讓大夥兒都齊聚一堂了。



居家建築
走出陽台外 天人合一


都市人口密集,寸土寸金,居住地只好不斷往上發展。窩居高樓大廈一角已成都市人的宿命、同坐電梯相見卻不相識的窘境也見怪不怪。

甘珍妮團隊藉由建築讓人們齊聚在「弓中心」的水平式空間裡,但他們的志向不止於此。團隊也試圖改變城市高樓大廈慣有的疏離氛圍,讓住家變得更有人情味,而她們也已在許多都市打造出這樣的建築了。

把陽台變成後院

舉例而言,位於芝加哥的「水」(Aqua)建築住著年輕的專業人士和處於空巢期的退休人士,且有很多是新住民。

甘珍妮團隊在設計這棟擁有七百戶居民的高樓時,想知道能否利用建築設計幫助居民認識他們的鄰居,即使住家本身層層往上堆疊,難以產生互動。

結果,他們善用陽台,稍稍改造陽台地板的樣貌,就能讓鄰居從陽台看見彼此,倚靠陽台彼此「寒喧」,就像透過平房的後院與鄰居交流。

為了讓陽台成為一年四季鄰居交流的好所在,甘珍妮團隊數位模擬了風向,在陽台造形設計上打亂風勢,這樣,站在陽台的人就會覺得舒服,不會因風大而躲在屋裡。

除了認識鄰居,走出陽台也讓居民即便離開地平面,也能與戶外連結。結果,這棟建築的住戶經常有互動,形成一個小型社區,有些住戶彼此間甚至「近水樓臺先得月」,最後結為連理。

都市叢林在屋頂

當然,建築的設計除了讓有緣人對上眼,創造羅曼蒂克的關係,在社區的社會意義上也起了正面作用。居民開始招兵買馬,規畫大型活動,像是在屋頂打造一個有機的空中花園。

這種一起動手打造空中花園之舉,不僅促進居民感情,也綠化了都市,讓都市更宜家宜居。

此外,空中花園裡的「叢林」,甘珍妮認為,還能引來鳥類之類的動物,讓都市人生活在鳥語花香裡,何樂而不為?只是居民得在窗子上做些防護措施,避免鳥兒撞上玻璃的慘事。

另外,高樓林立的都市裡,地面光線通常都會比較差。甘珍妮團隊也試圖克服此問題。藉由設計巧思,他們所打造出的幾棟建築給地面帶來更多的光線,如紐約的建案就在建築周圍引進更多的陽光,這也有利於空中花園的開展。

公共建築
營造社區感 促進和諧


如果高樓居家的疏離藩籬可以突破,一些公共空間是否也能凝聚社會力,更顯行政效力呢?

對此,甘珍妮團隊也做了努力。其中一個成功案例是一處位於芝加哥的警察局建案。

擴大警局的意含

近年來,美國警局為了重建警民間的信任亟需改革。當甘珍妮團隊接受芝加哥一間警局的重建委託時,就開始思索:有沒有辦法藉由設計,促進警民間的信任?

這家警局位處「高犯罪率城市」芝加哥西邊的北郎代爾社區(North Lawndale)。社區居民都很怕警察,平時不敢靠近警局,也不敢報案。因此,這間周遭由停車場包圍的警局就彷彿一座可怕的堡壘,讓人望而卻步。

甘珍妮團隊接下建案後,找來社區居民和警官共商「對策」,結果他們腦力激盪出「邦局」(Polis Station)的概念。有別於「警局」(Police Sation),「邦局」有強烈的社區意識。其理念來自於,如果能讓警方和社區居民有更多的正面互動,就能同時改善警民關係和促進街坊鄰居間的關係。

集思廣益的討論中,有位居民想到一個很棒的點子:要在警局中設一個理髮廳。畢竟,理髮廳向來是一個很好的社交場所,許多人去理個髮,就能了解社區最近發生的大小事。

甘珍妮欣喜有這樣的討論,因為像理髮廳的點子不在她的建築經驗範圍內,是很難設想得到的。

未來的警局樣貌

而今,這家警局在甘珍妮團隊的改造下,有別以往地變得很熱絡,因為「有了像是可促進交流的理髮廳、咖啡店和球場」。而警方和孩子們都表示,愛死球場上的運動了。

對此,甘珍妮團隊卻不敢居功,自謙只是從設計上落實大家的想法,並「藉由市府和公園處的協助,得以籌到資金,在警局的停車場設計建造出一個球場」。

現在,北郎代爾社區的孩子每天都使用那裡的球場,還會跑進警局借用籃球。有家長表示,他們現在很放心讓孩子在警局附近的球場上活動,但這在過去是前所未聞的。

甘珍妮想像,「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警局的公共區有更多的附設功能,可以讓人們剪髮、開派對、換駕照、提款、社交,甚至與警方彼此熟識。」

而她認為這近似烏托邦的想像並非子虛烏有,警民間的互信關係一旦藉由設計建立,就有可能成為現實。

改造建築的肌理

除了警局,甘珍妮認為,其他如公園、圖書館、學校等公共建築都具有凝聚社會力的潛能,只是這需要市民的參與。

不過,「說起市民參與,對一般的建築師而言,可能會有些嚇人,因為讓市民參與建築設計,建築系裡並沒有這樣的課程。」甘珍妮表示。

學院式的教法總是讓學生在批評聲浪四起時如何捍衛自己的設計。儘管如此,甘珍妮覺得該是改變的時候了。

她相信,建築師未來如能把設計心思放在關係的營造上,就不只是打造出各自獨立的建築,還能降低都市棲息地常見的壓力和對立感,進而讓所共享的地球處於更穩定的狀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