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剎之美】 名人吟詠少林寺

文/鄒相 |2017.01.19
2506觀看次
字級

文/鄒相

位於河南登封的嵩山少林寺,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西元四九五年),是北魏孝文帝為印度高僧跋陀敕建的寺廟。千餘年來,作為禪宗祖庭、武術聖地、皇家寺院的少林寺,受到達官顯貴、文人墨客的青睞與關注,留下一首首動人的詩篇。

在唐代,女皇武則天曾先後十四次登臨嵩山,留下〈從駕幸少林寺並序〉一詩,詩中寫道:「日宮疏澗戶,月殿啟岩扉。金輪轉金地,香閣曳香衣。」高度讚美了少林寺為佛教聖地。與王維、孟浩然、柳宗元合稱「王孟韋柳」的唐代著名山水田園詩人韋應物,鍾情於山水之間,對少林寺也尤為敬重。他在〈經少林精舍寄都邑親友〉一詩中寫道:「出巘聽萬籟,入林濯幽泉。鳴鐘生道心,暮磬空雲煙。」將少林寺道業興隆、晨鐘暮鼓的情景細緻地刻畫出來。

號香山居士的大詩人白居易,對佛教寺廟尤為喜愛,在〈從龍潭寺至少林寺題贈同遊者〉詩中寫道:「九龍潭月落杯酒,三品松風飄管弦」,三品松就是少林寺院內,被武則天封為「三品官」的古松。另外,唐代的劉長卿、戴叔倫、宋之問等名人雅士,也都留下了吟詠少林寺的詩作。

北宋著名詩人梅堯臣在〈少林寺〉詩中寫道:「禪庭松色寒,石室苔痕古。寄寄不逢人,空簷燕方乳。」他將少林寺內的禪意、禪趣、禪境生動地描寫出來。蘇軾在〈達摩面壁大師贊〉中寫道:「少林素壁,不以為礙,彌天同輩,不以為泰。」將達摩面壁的典故運用於詩中,並提出達摩面壁,其意不在壁,而在心,其心所致,方能破壁的觀點。

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在〈漁家傲.初祖〉一詞中,闡述了達摩祖師與初祖庵的故事,他寫道:「隻履提歸蔥嶺去。君知否?分明忘卻來時路。」即是說,達摩祖師「隻履西歸」是非常有禪機的,值得我們去參、去悟。被封為潞國公的文彥博,在少林寺住宿,留下〈宿少林寺〉一詩,寫道:「五品封槐今尚在,九年面壁昔何如。心知一宿猶難覺,花藏重尋貝葉書。」這裡的「五品封槐」,即是現在少林寺藏經閣西北角的秦槐樹。

在金代,著名文學家元好問撰寫了〈少林〉一詩:「雲林入清深,禪房坐蕭爽。澄泉潔余習,高鳥喚長往。我無元豹姿,漫有紫霞想。回首山中雲,靈芝日應長」詩中,他把在少林寺感受到的靜處之幽、雲林清深、禪房蕭爽、清靜無塵等淋漓盡致地描述了出來。

明代,著名文學家李夢陽的〈少林寺〉,官至工部尚書、太子太保朱衡的〈宿少林寺〉,民族英雄、抗倭名將俞大猷的〈詩送少林寺僧宗擎〉,明清之際的大思想家顧炎武的〈少林寺〉……明萬曆三十九年(一六一一年)任登封知縣的傅梅,在〈過少林寺〉中寫道:「二室巑岏一徑通,少林寺在翠微中。」詩中將少林寺的法脈傳承、禪武文化,闡述得非常清晰。

在清代,一七五○年九月三十日夜晚,乾隆皇帝在少林寺住宿,留下〈宿少林寺〉一詩:「明日瞻中嶽,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禪靜,寺據萬山深。樹古風留籟,地靈夕作陰。應教半岩雨,發我夜窗吟。」這首詩是乾隆皇帝的得意之作,詩中體現出他對少林寺的讚美,以及他的一顆禪心。

官至禮部尚書的著名文學家景日眕,在〈觀唐王告少林寺主教碑〉一詩中寫道:「少林古碑密如櫛,高下豎臥各為質。松柏掩映發幽光,大半出自名人筆。」對少林寺的敬仰與愛慕之情溢於言表。此外,毛奇齡的〈遊少林寺〉、葉封的〈少林寺〉、顧嗣立的〈初祖庵雜詠三絕〉等,也都從不同角度吟詠了少林寺的厚重歷史、博大文化,以及僧眾安心辦道的景象。

在當代,周恩來、趙樸初等名人先後創作出吟詠少林寺的詩作。如周恩來在〈達摩洞〉中寫道:「面壁十年,佛光身形入於石內。破壁升天,引來身後萬千佛徒。」這是他對達摩面壁典故的讚頌;趙樸初在〈題少林寺日本兩禪師撰書三碑〉中寫道:「一花五葉何榮敷,燈燈相續耀天珠。洞上宗支更繁衍,喬柯自與凡木殊。」盛讚少林寺在法脈傳承和宗風發揚上保持得很好,希望少林寺能續佛慧命、紹隆佛種。

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吟詠少林寺的詩作傳世,繼續傳頌千年寺廟的非凡之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