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鋒49 心理學家利特爾:不順性亦能有所為

文/楊慧莉  |2016.07.02
2241觀看次
字級

每個人生來都有不同的個性或人格特質,心理學上有公認的五種人格特性,你知道自己屬於哪種嗎?然而,了解後,人是否就該受限於自己的人格特質,只能「順性而為」呢?專攻人格領域的心理學家利特爾可不這麼認為!他以個人專業和切身經驗印證,只要有高度的自知之明,你絕對可以超越個性……

【生命軌跡】

從內向小孩到人氣教授

布萊恩.利特爾(Brian Little),成長於加拿大,母親為英國人。他來自於非典型心理學家成長的背景:一個快樂的健全家庭。不過,他六歲時,就對周遭人在各種情況下的表現感興趣。

鑽研人格心理學

大學時,利特爾先是研讀物理學,之後轉心理學,因為「有太多事情讓我覺得有趣,而我也從來都不後悔」。而六歲時對人格的獨特興趣,讓他朝「人格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發展。

利特爾對人格心理學的鑽研目的最常說的一句名言是:「我們設法了解每個人何以有時跟大家一樣,有時可歸為某類,有時又這麼與眾不同。」

不管人們自認為是有趣或無趣的人,對利特爾這樣的心理學家而言,都是有趣的研究對象,而且應該都可歸類為心理學界近年來公認的五大人格特質。這五大特質可用幾個英文縮寫字「OCEAN」(海洋)代表,其意涵如下:

◎經驗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與之相對的是行事作風趨於保守之人。

◎勤勉審慎性(Conscientiousness), 與之相對的是行事作風趨於懶散之人。

◎外向性(Extroversion), 與之相對的是行事作風內向之人。

◎友善性(Agreeableness), 與之相對的是行事作風不太友善之人。

◎神經質(Neuroticism), 與之相對的是行事作風穩定之人。

而每種特質都會反映出人類的三種本性:生物性(關乎基因)、社會性(後天文化的教養)、獨特性(我們與眾不同的地方)。

內向與外向之別

利特爾認為這些人格特質並無好壞之別,僅僅是不同的行為表現。他舉外向和內向者的行為表現為例。

外向的人,需要更多外界的刺激幫助他們覺醒或清醒,因此常會在一早進辦公室時來杯咖啡,用咖啡因開啟他們一天的活力;與人交談時,傾向靠近人,且有一些肉體的接觸,並與對方四目交接;喜歡直白而具體的語言。

內向的人,則會想盡辦法將刺激降到最低;與人對話時多半站在後方,或窩在安靜的角落;喜歡含蓄而迂迴的語言。

利特爾舉他與外向的同事湯姆對一個把計畫搞砸的傢伙「麥可」的態度為例。利特爾自認是內向的人,當有人問起麥可的表現時,他的說法是:「麥可有時候的表現,可能太過自信了。」在一旁聽到利特爾說法的湯姆立刻翻白眼表示:「麥可根本就是個混蛋。」於是,旁人就聽到利特爾和湯姆兩個個性迥異之人在各說各話。

內向並不是害羞

提到自己的內向性格,利特爾表示許多人有誤解:「內向的人跟害羞無關,他們主要是對過多的刺激難以招架。」他的學術生涯中常有機會面對全球讀者大眾發表演說。

事實上,利特爾四歲時就登台演出了:「我有高亢的嗓音,老爸老愛拱我上台,吆喝說『聽我兒子高歌一曲吧!』對此,我雖不喜歡,但面對大眾我還算自在,總強過夾在五、六個人群當中。」

根據利特爾的研究心得和經驗,內向的人最喜歡單挑,遇上有五、六個人的團體最不自在,除非變成「成雙成對各自聊天」的形式,不像外向的人喜歡在這種人數的群體中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因此,他建議:「如果你要開派對,內外向的人都邀請,別只請六個,請十二個吧!」

課堂表現受青睞

利特爾當上心理學教授後,曾先後任教於蒙特婁高等學府麥基爾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

儘管內向,利特爾的課堂表現活潑生動,他的「人格入門」課常常大爆滿,得移師到演講廳上課,來聽課的人不只是學生,連他們的前男友、親友都前來聆聽。無怪乎,他贏得加拿大的師鐸獎,連續三年贏得哈佛大學「人氣教授」頭銜。

目前,利特爾任教於英國劍橋大學心理系,兼任該校幸福研究所(Well-Being Institute)成員;此外,他也是加拿大渥太華卡爾頓大學傑出榮譽研究教授。在劍橋和渥太華兩地奔波,他並不以為苦,反倒樂觀地表示:「我老婆常與我同行,我們樂此不疲。」

【專業看法】
找到志業 超越個性

哈佛教書期間,利特爾眼見自己的人格入門課大受歡迎,而且不限於哈佛學生,包括她們的前男友,「似乎課程的某些內容觸動他們的心,讓他們覺得有點價值,可對其生命造成影響」,於是開始思索要寫一本適用於普羅大眾的書,可以指引他們的生命,並了解他們周遭的親友和共事者。

二○一四年,利特爾出版《我、我自己和我們:人格科學和幸福的藝術》(Me, Myself and Us: The Science of Personality and the Art of Well-Being)。這本書滿載利特爾的幽默口吻,還有一些一針見血的心理測試,讓人擁有「啊,原來那就是我」的啟發時刻。

跳脫內外向牢籠

不過,利特爾企圖藉由此書讓讀者對自己和他人的人格有更微妙的看法。他表示:「如果你從一個人的外在行為判讀此人是『外向』、『神經質』或『勤勉』,都有失公允,因為你不知道他行為背後的動機,但我們總是喜歡把人歸類。」對利特爾而言,這些都是自我設限的牢籠……但我們有時的所作所為是可以不符合自己原本的性格。

事實上,利特爾的成功教學經驗就是最好的例證:「我教書時表現得像個外向的人,大聲說話,比手畫腳,老實說,要不是為了讓學生一早八點保持清醒,我也不想這樣。」

在近作裡,利特爾花了相當多的篇幅討論「自由特質」,此特質有別於一般所熟知的固定特質,即因應特殊狀況產生的特質。以他的狀況而言,與自己所愛的學生密切互動是他的核心任務,而當個「假性外向者」(pseudo-extroversion)可以幫助他達成任務。

除了自己適時扮演外向者,利特爾也舉其他人格特質為例。如有人天生和顏悅色,卻在為自己的母親找到一個合適的養護之家而與百般刁難的行政部門槓上。而人們之所以會做出這些一反常態的行徑,為的是表現出「專業」,一如利特爾,抑或者是因為愛,一如那位為安頓母親而與人槓上的好好先生或小姐。

你今生所為何來

每個人生來的人格特質必有不同,但我們只是這些特質的綜合體嗎?利特爾說:「當然不是!記得你跟一些人差不多,又跟別人不太一樣。」他認為,你之所以成為你,是你此生所熱中的事物或所身負的使命才讓你與眾不同,而我們絕對可以為了完成使命而「不再順性而為」。

利特爾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為了當個稱職的教授,他說:「我愛我的學生、熱愛我的專長領域,迫不及待與學生分享心理學最新和最有趣的研究。於是,我變得很外向,為了拿出專業的表現。」

因此,如真要了解一個人,利特爾表示,與其詢問他是哪種個性的人,不如直接問他:「你此生的志趣為何?」而你一旦了解他的人生志向,就可讓我們變得更有人情味,適時地關心和問候對方:「最近一切還順利嗎?」

【健康做法】
兼顧屬性 有益幸福

利特爾的新書《我、我自己和我們:人格科學和幸福的藝術》還提出一個有別於大眾看法的獨特觀點:快樂不代表一切,不該成為生命的最終目標。

意義比快樂重要

提起人格的形塑,利特爾表示,必有基因上的影響,導致某些人天生外向或神經質,而外向者易於快樂,天生敏感的內向者卻不太快樂起來。

但快樂是否真的有那麼重要?利特爾在新書中探討了此議題並提出洞見:「那得視情況而定。假設今天你的孩子生病、父母待養,或是母親開始失智,當你正為人生想理出個頭緒時,『追求快樂』就顯得不合宜了。」

利特爾的新書旨在引導人們捫心自問:「自己的人生志趣是否已獲得美好發展?」比起問「自己快樂嗎?」,利特爾覺得前者問題更能顯出一個人的生命厚度。

當然,「如果你現階段的核心任務是『想辦法改善母親的病況』,整個過程也進展得很順利,你大可說自己對現狀感到滿意和快樂。但人生不該只是為了讓笑容常掛臉上……應該還有其他看待幸福人生的方法,找出生命的意義正是!」

身心平衡才幸福

儘管人生不是為了追求快樂,「追求身心平衡的幸福感」,利特爾覺得有其必要。誠然,不順性亦能為,但「如果長期違反自己的天性而為之,卻是要付出代價的」。

「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長期違反第一天性,對健康不利……像我這種內向的人,假裝外向一段時間後,就須找個地方迴避一下,修復自己。」利特爾表示。

本版於二○一四年十二月六日報導過的美國作家蘇珊.凱恩(Susan Cain),在她的近作《安靜》(Quiet)第九章節中揭露一位任職於哈佛大學的加拿大怪咖教授,常需要迴避學生,躲進廁所裡。利特爾看到這段,不禁會心一笑,因為他亦如此,有時得躲進男廁,避開一些沒禮貌的外向者的亂箭攻擊。

只可惜,有時連男廁也無法讓人耳根清淨。有一回,利特爾為了避開過多的刺激而走進男廁,沒想到不久進來了個大剌剌的外向者上大號,儘管隔了兩間廁所,「解放」的吵雜聲仍讓他備受干擾,但更令他困擾的是這人突然隔著小方間說:「請問,隔壁的是利特爾博士嗎?」讓他一時語塞,差點便祕。

以過來人和專業心理學家之姿,利特爾建議讀者不妨為了志趣調適自己,率性而為,但也必須對此有自知之明,免得違反本性過久,有害健康,也希望旁人能成人之美,看到有人像他一樣躲進男廁,請識趣:「別跟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