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孕犀 讓北白犀種群重現

文/木易  |2024.05.19
632觀看次
字級
護林員在Sudan周邊照顧。圖/維基百科
圖/維基百科
圖/維基百科
最後一隻雄性北白犀牛----蘇丹。圖/維基百科
北白犀是除大象之外的地表第2大生物。 圖/維基百科

文/木易

由於有著外觀美麗及療效傳說犀牛角,北方白犀牛(北非白犀牛)早年慘遭人類濫捕濫殺,至今全球只剩下2隻。今年初透過科學家採用試管嬰兒技術,成功培育出5個胚胎,並找來近親南方白犀牛擔任「代理孕犀」幫忙傳宗接代,希望能繁衍出新一代的北方白犀牛種群。

盜獵猖獗引美麗殺機

多年來,北方白犀牛Fatu和媽媽Najin,經常相伴在肯亞的Ol Pejeta自然保護區草原上漫步吃草,看來愜意又自在,但其實,全世界除了牠們母女倆,已再也沒有另外一隻同類。

白犀牛頭上長有犀牛角,美麗卻頻頻引來殺機。因為盜獵猖獗,2018年3月,全球最後1隻雄性北方白犀牛Sudan,因健康惡化以45歲高齡去世,北方白犀牛陷入絕種危機。

當時,野外北非白犀牛及西非黑犀牛均已滅絕,僅剩下2隻存活於世的雌性北白犀,則是Sudan已27歲的女兒Najin及17歲的孫女Fatu,讓該物種面臨嚴峻滅絕危機。

犀角藥效的迷信傳說

白犀牛的平均壽命為40~50歲,因此,儘管Sudan並不算早夭,但由於北白犀的原生棲地剛果、烏干達等國,經常烽火連天、政治動盪,早在2009年,野生北白犀的身影便已消失。

北白犀之所以幾乎滅絕,與亞洲市場脫不了關係。儘管科學研究早已發現犀牛角的組成成分與人類的指甲無異,但許多亞洲人仍然迷信犀牛角具有神奇藥效,也是身分地位的象徵。賣犀牛角比賣毒品還賺錢,導致無數非洲犀牛成為盜獵者槍下的犧牲品。

Sudan在2歲時遭到獵捕,隨後被送至捷克共和國「Dvur Kralove動物園」展示。2009年,牠和其他3隻夥伴被送回肯亞的自然保護區,肩負繁殖下一代的重責大任,可惜多年間沒有任何一隻成功受孕。

Sudan失去交配能力後,保育團體將復育北白犀的最後希望寄託在科技上。2017年,保護區與網路交友軟體「Tinder」合作,以為Sudan「徵偶」為噱頭,成功籌措多達900萬美元(約新台幣2.7億餘元)的復育經費。

一線曙光賴生殖醫學

也幸好保護區早先保留了Sudan的基因,可供科學家嘗試讓僅存的兩隻北白犀人工受孕,或以體外人工受精的方式,讓血緣上與北白犀親近的南方白犀牛充當代理孕母。

2019年,德國Leibniz動物園和野生動物研究所(IZW)、捷克Dvůr Králové動物園、義大利Avantea實驗室及肯亞野生生物服務署的科學家共同合作,成功從Najin與Fatu體內取出10個卵子,讓北白犀的物種延續出現一線曙光。

當時,團隊計畫在2年內,成功繁衍出北方白犀牛寶寶,希望能趕在Najin母女有生之年讓北白犀寶寶出生,跟著媽媽、姐姐一起長大,學習北白犀的生存方式,繼續在肯亞草原上悠哉吃草、生生不息,可惜植入的胚胎相繼死亡,實驗始終未能傳出好消息。

努力多年盼來新生命

直到今年初,團隊終於宣布成功讓「北方白犀牛」的近親「南方白犀牛」,培育出全世界第一個試管犀牛胚胎,並成功移植到南方白犀牛的子宮內,預計16~18個月後(2026年),將迎來第一隻或多隻試管犀牛寶寶誕生,避免北白犀絕種危機。

團隊期望未來10年內,能再度製作出至少5個試管犀牛的胚胎,並在未來的兩年到兩年半間,陸續見到人工繁殖的新生命,未來至少有15隻北非白犀牛可以重返非洲生活。



犀牛的前世今世

非洲在歷史上曾有數十萬頭犀牛,但約自2005年開始,犀牛的數量開始大幅減少,除了北方白犀牛之外,其他的犀牛種類,如南方白犀牛與黑犀牛,至今仍深受獵槍的威脅。

全球犀牛命運同慘

白犀牛產於非洲的查德、蘇丹、烏干達等地,分布區被分割為相距大約3000公里的南北兩塊,所以,可分為北方白犀牛和南方白犀牛。

目前,南方白犀牛因為復育成功,剩下2萬隻左右,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近危」物種,而西非黑犀牛,則已在7年前絕種。

至於北方白犀牛,2018年,全球僅存的2頭北白犀Najin和Fatu母女,位列「世界10大瀕危動物」排行榜之首,在肯亞自然保護區內,由40名全副武裝的持槍護林員,不分晝夜在周邊守護,努力承擔著繁衍北白犀種群的任務。

懷璧其罪的犀牛角

白犀牛的體型龐大,在大自然中少有物種能威脅牠們,卻因牠們頭部長有犀角,被視為珍貴的傳統藥材,使得貪婪的人類成為牠們的天敵,長年以來的捕獵殺害,白犀牛、黑犀牛陸續步上滅絕的命運。

白犀牛又稱為:方吻犀、寬吻犀等,體大威武,外形奇特,是僅次於非洲象、亞洲象、非洲森林象和印度犀牛的現存體型第5大陸生動物。出生時體重40~65公斤,到了成年時,可長到3600多公斤。

白犀牛頭部短,約1.2公尺,眼睛瞇小,視力也差。身高約3.4~4.2公尺,肩高1.6~2公尺,尾巴55~65公分,體態龐大,粗壯渾圓,皮膚看似光滑,約有3~4公分厚,但除了耳朵和尾巴有毛髮,大都是略有褶皺的厚重甲胄。

智力絕佳性情敦厚

白犀牛是唯一食草性犀牛,主要棲息地為熱帶和亞熱帶草原、灌木叢區域,幾乎全部以短草為食,是現存體型最大的犀牛,甚至超過河馬,為最進化、最聰明(腦量重達360g) ,出現最晚,智力最高的犀牛,堪稱為「犀牛之王」。

白犀牛的膚色,正確來說應是淺灰色,但與其他犀牛相比,就略顯得蒼白。其犀角是所有犀牛中最長的,最高紀錄達158.7公分,像一條細長的鞭子,非常有特色。

白犀牛可轉動耳蝸,使聽力更敏感。嘴唇是非常厚的灰質,上唇呈方形,平坦而寬,因此,有「吻犀」之稱。鼻子上方有兩個角,大的和小的,左右各一。

喜歡群居悠閒生活

一般而言,前角會長一點,略微向後彎曲,有60~90公分長,後角則短一點,有40~50公分長。白犀牛的角不是骨骼,而是由角質纖維形成的上皮組織衍生物,所以是長在皮膚上而非骨骼上。由於堅韌又鋒利,是白犀牛自身防禦與進攻的武器。

白犀牛每天的日常生活,包括覓食、進食,就占掉半天的時間;有1/3的時間,大都在茂密的叢林或草地上休息;剩下的時間,則用來閒逛、發呆、玩耍,或者到泥漿池裏泡著。

白犀牛性情溫和,喜歡聚集群居,通常雌性白犀牛會和未成年幼犀一起生活,以3~5頭或10~20頭群聚;長大成年的雄性白犀牛,大多獨自生活,直到交配時,雄、雌白犀牛才會在一起2、3天或幾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